防治白癜风 http://www.wzqsyl.com/m/“我连来个新‘列兵’,军龄赛过我年龄。虽然革命这样久,还和我们搞‘五同’。到了班里就上岗,下得岗来又劳动。工作积极守纪律,真是一个好列兵。不嫌高粱米饭粗,不嫌士兵铺板硬。唱歌学习全参加,一切和兵全相同。要问此人他是谁?就是我们的老司令。”
图
杨得志
相信有不少读者朋友已经猜出这段话记录的是何事。年8月,毛主席在我军《解放军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讲述某师政委何云峰下连当兵的通讯,内心颇受震撼,他联想到我军自年首次大授衔以来,部队等级观念逐步森严,官兵关系愈加疏远,时间久了,会影响官兵和军民团结,影响部队战斗力。
于是他决定召开一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我看所有的‘军长,师长’都要到基层去当一个月的兵,你们一年中管人家十一个月,现在让人家管你一个月还不行吗?有些过去是从士兵干起的,现在多年不当兵的,再去当一次也无妨嘛!向何云峰同志看齐!”
从毛主席这番话就可以看出,在军官和士兵“管与被管”的这层关系中看出用意所在,即无论何时,党指挥枪,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忘却,这也是我党人士当年从河北西柏坡“赴京赶考”的初心。
这次会议结束后,党中央就下达《关于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规定》的文件,力求保证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避免军官因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而逐步堕落。
内容规定:“无论以前是否当过兵,除非年老,体弱外,每人每年必须要花费一个月时间下连队当兵,如果没有当过兵或在基层工作过的年轻干部,第一次下连队时间延长至半年或一年,所有干部应编入班,排,归其班长,排长指挥,在工作和生活期间应该与所有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期满后对所有干部做出评价。”
为了响应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号召,许多战功卓著、威名赫赫的高级将领带头参加,其中不乏一些中将,甚至上将。
这些高级将领下连队时,一部分是半公开身份,一部分在期满后才公开,甚至还有人自始至终都隐藏身份。为了更好体验基层生活,很多高级将领选择第二种方式。
要说起谁是第一个响应号召的将军,非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莫属,他自湘南起义以来,已经从军30年了,不过他只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当过一段期间士兵,后来就因不俗战绩接连获得提拔,算起来也有近30年没有在基层工作。为了早日适应下连后的生活,他在下连前半个月就取消了多年的午睡习惯,在正午时分,太阳最毒辣的时候站军姿,结束以后按照新颁布的训练大纲操练。
图
训练中的杨得志(左)
等真正下到基层后,杨得志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还特意给自己换了个名字,在日常训练中,连队里的理发师对杨得志说道:“老杨同志,你的胡子长得好浓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胡子这么多的新兵,你怎么这么大年纪才来当兵啊?”
杨得志听完这话,会作何反应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杨得志是如何靠着“忽悠”,在基层连队体验生活的!事后他竟然成为“五好标兵”,他是怎么做到的?
杨得志看到中央作出这项规定后,不仅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在基层当兵可以磨掉身上的官气,阔气,暮气,骄气和娇气,让人得到全方位成长,他在临行前对战友说道:“我在参加湘南起义时,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在那个战乱年代,立了功获得战绩就能火速提拔,所以我没在基层待多久就成为军官,现在想来自己已经脱离基层太久了,毛主席说得对,要心系民众,关怀基层战士,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今后我们每年一定要抽出一个月以上时间去基层当士兵,了解他们真实需求!”
等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首批下到基层将领名单时,杨得志和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少将)、干部部部长陈美藻(少将),再加上6个机关干部名字赫然在列,几人连夜换上普通士兵的衣服,赶到指定的部队,其中,杨得志等三人被分配到江苏徐州某部6连。
该连队是个英雄辈出的连队,曾在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中痛击韩军,消灭敌军首都师的白虎团大部,荣立特等功一次,整支连队也被授予“特功六连”的称号。
为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锻炼,而不是让大家敬着自己,什么也不让自己干,杨得志改名叫杨绍起,被分到2排4班,班长叫尹必辉,尹必辉看到眼前这名“新兵”年纪估计和自己父亲差不多,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和安排他,虽说参军报国是件好事,但是眼前这人能经受得住高强度训练吗?不会训练到一半“掉链子”吧!
正在他沉思之际,杨得志看出尹必辉心存顾虑,便走上前向后者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大声说道:“班长好,我叫杨绍起,你不用特意关照我,我年纪虽然比较大,但是有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心,我一定会严守纪律,刻苦训练,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请你多指正!”
尹必辉听到这里,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拍着杨得志的肩膀说道:“杨绍起同志,你既然这么说了,这几天你先好好熟悉一下部队规章制度吧!”
杨得志听完后,立刻回复:“班长,你能教我怎么放牙膏牙刷和毛巾吗?”
一旁的李耀文和陈美藻在努力憋笑,杨得志瞪了他们二人一眼,尹必辉立刻向他们讲解和示范,等教到怎么放置挎包时,杨得志的刮胡刀从包中掉落,尹必辉捡起来问道:“看不出你这名老同志还赶时髦,竟然用上这个?”
杨得志整理包裹时忘记将这个收起,现在弄得气氛有些尴尬,只能含糊其辞地说道:“班长,你看,我年纪大了,一脸的大胡子,如果不刮掉就会影响军容军纪,你们年轻人胡子没有这么多,是用不上的!”
尹必辉听完笑了笑,同意杨得志继续使用刮胡刀。
当晚杨得志等三人睡在一个大房间里,杨得志大致数了一下,估摸着有人,这么多天南海北的人住在一起,实在是一种缘分,很快就和大家聊起家常,一直到熄灯哨吹响,房间才静下来。
第二天天还没亮,一阵急促的哨声响起,所有人起床跑操,尹必辉特意叮嘱杨得志等人:“今天我们要跑米,你们这三名新兵同志以前没有跑过,一时适应不了,就先不用参加了!”
当然,这是连长特意给尹必辉下密令的,这里只有连级以上干部才知道他们三人的真实身份,三位将军年龄都超过40岁,万一在长跑中出了什么事,谁也担不起这责任。
但是杨得志却说:“班长,我们已经是一个兵了,想要和你们一样接受同等训练,不管什么训练,我们都想参加!”
就这样,三名老同志昂首挺胸,双手握拳,咬牙坚持跑完了米,过程虽然有点艰辛,但好在坚持就是胜利。
中午吃饭时,杨得志等三人桌子上又多了一盘荤菜,杨得志看了看别的桌子,全是素菜,他心中明白又是连长为自己搞“特殊”,他将一盘荤菜全部分给别的战士,自从做出下基层连队这个决定后,他就做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心理准备,决不搞各项“人文关怀”。
在枪支分解结合环节,尹必辉向各位战士们讲解操作流程,等到杨得志操作时,他一气呵成地拆装好枪支,过程熟练得让人感觉到“可怕”,尹必辉惊讶地问道:“杨绍起同志,你才入伍,枪支拆解实操怎么这么熟练!”
杨得志只好说:“我刚刚看得比较认真,看一遍就记住了!”
尹必辉笑着说道:“看来,我们班多了一位大才啊,只可惜你军事素质这么高,现在才来当兵,要是早上几年,说不准还能在抗美援朝中立下战功呢!”
杨得志稍有透露地说道:“班长,我以前其实当过兵的,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退出现役了!”
尹必辉若有所思地回答:“难怪!”
军人都需要修剪头发,整理仪容仪表,有一次,理发师为新入伍的一批同志理发,理发师看到他浓密的胡子笑着说道:“我说杨绍起同志啊,你是个新兵,怎么胡子长得这么浓密啊?这么多年来我给多少新兵理过发,都没见过胡子比你还要长的!”
杨得志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回应道:“不然人家怎么叫我老杨头呢!”
图
杨得志和战士们
原来杨得志有两个绝活让战士们赞不绝口,其一就是“一学就会”。无论是之前的拆装枪,还是打背包,成绩都是最好的,刚开始尹必辉教他们打背包时,杨得志没有上前观看,因为自红军时期起,杨得志就已经将打背包当作家常便饭,所以当他展示打背包时,战士们先是赞扬,渐渐地,人群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战士直接说道:“你打背包方式有问题!”
杨得志听完这话感觉有点发懵,自己打了几十年背包了,现在竟然有人提出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人都说这种方式有“破绽”,杨得志也不得不停下来,尹必辉也没见过这种打背包方式,向上级请示后,才知道这是红军时期的打背包方式,与我军现在的打背包方式有所出入。
但众人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