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靠谱说#
深夜,有一位朋友发了条朋友圈,引了龙应台的那段经典,配文是几位家长训练年幼孩子游泳的图片。
这位朋友是位宝妈,孩子今年六岁半。从穿尿不湿开始,我就在朋友圈里“看”着她家孩子成长。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标榜自己是“佛系妈妈”,说自己要给孩子一个快乐、自由玩耍的幸福童年——
不过早灌输孩子文化知识,不逼娃学技能,让孩子狠狠地玩,怎么开心怎么来。
不“逼”孩子学习。孩子不想去学英语,那就不学好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坚持了三天半的舞蹈课嫌累不想跳了,那就不跳好了,何必难为孩子。时不时,也会看到她在朋友圈转发文章时的评论:“‘虎妈’逼孩子太狠了”,“去各种班学习的孩子太命苦”,“孩子被逼成那样,这真是他们想要的童年吗?”“那么多条路可选,学习是唯一出路吗?人生是长跑,干嘛非要现在比个你死我活?”
所以,在看到她引用名家“督促孩子读书”的名句时,我才会那么诧异。
那天之后,这位宝妈减少了在朋友圈晒自己孩子岁月静好的九宫格,也不再晒自己刷手机、孩子抱着IPAD看动画的“亲子时光”了,而是出现孩子看绘本,学英语的打卡记录。
我有次好奇,就问了她:“为什么你不再佛了?”
她说,娃要上学了,带去重点学校面试,一问特长,无;再问证书,无。只能上了一所按区划片学校。
本想着上普通就普通吧,好歹压力小,符合自己对孩子“快乐学习”的定位。
可没想到,所谓的“快乐学习”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上学第一天娃就哭着回来了:“妈,我同桌都认识一百多个汉字了,我后面的那个同学英语说得可好了,他们都笑话我……”
孩子们爱攀比,易自卑。在没上小学之前,可能没那么明显,但是一到小学,一对比,孩子的自卑心愈发的严重。
她说: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无奈。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了竞争,孩子的世界里同样也一样。我自以为给了孩子自由,却输给了孩子没有技能而伴随的自卑感。
这样的妈妈总是标榜着要“佛系育儿”,什么都不做,不逼孩子,不要求孩子优秀,做个快乐的平凡人即可。
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够忍受自己孩子的平凡,可你确定孩子能够接受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吗?
让孩子天天无忧无虑地玩耍,然后学习一塌糊涂,被同学甩出十万八千里,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哪怕你对他说一万句:宝贝,我觉得你很优秀啊,你看你会帮妈妈干活,你还会为小狗垒房子……可能都抵不上同学们崇拜的一声“哇塞,你又考了分,你的钢琴弹得好棒。”
想拥有闪光点是人的天性,即便孩子也不甘心做个没有光芒无任何特长的普通人。
多年前的电视剧里《家有儿女》有过类似的探讨,直到现在都很有启发意义。
刘星因为没有特长而抱怨母亲刘梅,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为傲的刘梅很委屈:“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反驳:“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教育我。”
你看看,孩子其实并不是什么都无所谓的,他们也希望自己有拿得出手的特长,能够得到同辈的羡慕。在综艺《向往的生活》里,在听完小提琴家吕思清的弹奏后,很多人都沉默了。
良久,坐在一旁的演员王迅,一脸羡慕地回忆,自己小时候也学过小提琴,但忽然不想学了。现在想来非常后悔,如果当时坚持一下的话,起码现在是个特长。
而同样会拉小提琴的音乐才子刘宪华,则很感激父母当初逼自己一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在你身上。”
他曾在一个采访里说道:
“一到暑假,父母就会把我送去和小提琴老师一起住,因为一起住了,所以每天从早上到晚上都一直在学习小提琴。那时候我就在想‘哎呦,我的人生怎么这么苦啊!’。但如果没有他们那个时候逼我,没有每天都那么努力地载我去上课,付钱给老师们,我今天就不会在这里出席活动,也不会接受你们的采访了。”
没有小时候父母逼自己一把,就没有现在向往的生活。
孩子是很难先知先觉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退缩也是人的本性。这个时候,家长不能以“佛系”为由,轻易就让孩子放弃。要知道,有时候,一个轻易的放弃,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辈子。
其实,佛系妈妈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很多人标榜着佛系,也许不是真佛系,只是用它来掩饰自己的“丧和懒”。
我们在教育时,也不是说要往反面走,直接成虎系,一下子给孩子报十几门课外班。而是,努力过后能够坦然接受结果,不放任、不松懈、顺应孩子天性有为而治,不能毫无原则地散养。
1.先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曾在《父亲的礼物》里这样提到:
我的父亲给我最大的礼物就是让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5点起床写毛笔字。
虽然毛笔字没有写好,但是每天早晨5点起床成了我一生的习惯。现在我每天上午8点左右离开家去上班。这当中有两三个小时可以用来阅读写作。我每天早上坚持给父母亲写一段文字,几年积累下来,出了4本书。
好习惯就像是一个加速度,让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越驶越快。
我们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是说指着多读书考试拿分,而是养成持续学习、阅读的能力,未来即使是面临一份新的工作,也能快速上手;
我们培养孩子养成跑步的习惯,不是指望孩子能成为世界冠军,而是无论何时,孩子都有一个发泄的渠道,都保有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一个好的体魄。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知道努力的意义
弹了几天钢琴,屁股还没坐热,孩子就说自己没兴趣,弹了几天都没弹出曲调,“自己天生不是这块料”。
练了几天毛笔字,就咋咋呼呼地说自己手疼,这个毛笔不听我使唤,我这么笨,学不来,于是就放弃了。
我觉得这个时候,家长们不是说:“既然孩子没兴趣,咱们就不学了。”而是应该教会孩子学会用“成长型思维”来考虑。
成长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arolDweck教授经过40多年的研究后提出的。
他在观察孩子拼智能拼图时发现:
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就会责备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我记性不好。”当拼图难度加大的时候,就觉得“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甚至坚持说:“我放弃了。”
遇到困难选择逃避,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固定型思维”。
而那些拼成功的小朋友,在拼图越来越难的时候,他们没有责备自己,反而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喜欢这个挑战!”“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明白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仅成绩更高,还总能出色地应对挑战。
因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而且,当他们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家长可以怎么去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
有一个说话的艺术教给大家——
多鼓励过程,少表扬智商。鼓励孩子的努力与策略、专注、坚持与进步。
比如,孩子游泳游得好,表扬式可能是:“孩子,游得真好,你真聪明!”
鼓励式应该是:“孩子,我看到这回你脚蹬的姿势比上次更优美了,划水的动作也很标准,比上次进步多了!为你骄傲!”
或者是:“哇,虽然说要游得这么好很难,但你一直没放弃,这种态度妈妈也要向你学习!”
孩子失败了,告诉他:“不是你不行,你只是暂未成功而已,我们已经在学习的轨道上了,只是还没到终点,再努力一下,一定能成功。”
注重过程的思维方式,会让孩子更加自信,指引他们不断向前,越发坚持不懈。
因为努力和困难的意义发生了转变,他们不会因为困难觉得自己笨,想放弃,所以孩子自然会有更多热情去学习。
CarolDweck教授将这些研究成果总结在了著名的TED演讲里,大家可以看看。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总是有很多标签,佛系妈妈,虎系妈妈,海淀妈妈,魔都妈妈。
撕掉这些标签,我们也只是一个个普通的父母。在心态上佛系,接受孩子终将平凡这个事实,但是在行动上,要跟孩子一起努力。努力过、付出过,才能无悔。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努力累,教孩子也很累,陪伴孩子成长更加累。但别怕累,别怕时间长,别怕贵,别怕麻烦,因为每一种选择都有代价,但别尝试无知的代价,会很惨。
最后,想把蔡康永这段话送给家长以及孩子: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现在的娃都要很努力,以后才能做个普通人。
我以前也说过自己是佛系妈妈,现在嘛,第一批陪写妈妈都出师了.
我给土豆报的课程有德语课、中文课、钢琴课、足球课、英语课……他的精力有了释放点,每天精力充沛,晚上睡得香,在小伙伴中也很有自信。
番茄年纪还小,但是我已经慢慢教她什么是好的、美的。
这么做,只是希望孩子大了之后,手中能有更多的选择权。
我自己也不再“我佛慈悲”,而是成为了家庭规划师,自己在工作上也更进一步。
努力的感觉,真好!
你好,我是旅居德国的土豆番茄妈!3岁女儿番茄、7岁儿子土豆的麻麻,专注二胎养育、家庭关系、育儿心得、漫画创作,已出版书籍《萌宝土豆在德国》《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在这里,我精心分享能让孩子幸福成长的一切好文、好物,希望跟你相伴做一个努力跟娃一起成长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