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小编提示]
本账号推出很久了,每天有那么多朋友在阅读,我们真的很感动。那么,本账号的幕后运营团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推出管理员专访,上台向各位读者鞠躬~
本文相当古老,写于年4月,原载水木清华社区,作者是小编的BOSS,现在中国债券俱乐部的总联系人,孙威
长跑十年
作者:孙威
写于年4月28日
前言
年4月25日,在清华大学“马约翰杯”全校运动会上,我再次夺得男子万米冠*。这是我第6年参加“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累计第5或第6次获冠*。
毕业在即,感慨良多,回顾自己10多年的跑步经历如下。
童年与跑道结缘
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不到有营养的东西。小学的我,弱不禁风。小学的体育考试,我一直都是倒数第几名。
度过了瘦弱的小学,初中的我,在大家的建议下,我开始坚持每天早起跑步。最初很痛苦,只能边走边跑。
晨练两个月后,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报名了初中的运动会,参加米,居然拿了全年级第7名(总共10多人参加)。这个第7名成了全家的大喜事,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不再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我的跑步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初二,参加和米,夺得1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
初三,成绩与初二相同。
高一,参加和米,双双夺得第二名。
高二,成绩与高一相同。
高三,运动会取消。
在高中,我的最好成绩是高二的越野赛,5公里,全校不分年级,混合参赛,我夺得亚*,超过1名校体育队的队员。
除了高三的运动会被取消,初高中的5年全校运动会,我共获6次亚*和2次季*,一定程度上成了学校里的小明星(因为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也开始收到女孩情书。
至于曾经困扰我的“体弱多病”,那早就不是问题了。我已经几乎不生病了。
奔跑在清华园
大学考上了清华。一年级,我的首场比赛是年的新生运动会,男子米,成绩(大概)是11分18秒,获第二名。赛后,几位师兄邀请我加入清华大学的校体育队,中长跑二队,并向我介绍了北京国际马拉松。
于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壮着胆子报名了马拉松,全程42公里。而之前,我只跑过5公里。
经过长达2个月的马拉松训练,托大家的福,我人生的第一次42公里顺利结束,尽管成绩很一般。
后来,几位体育队的朋友,一起组建了清华大学马拉松协会。至于我,当时还是大学一年级的小孩,乳臭未干,被领进协会跟大家一起做事。
我的“马约翰杯”
加入马拉松协会之后,我开始和协会里的朋友一起训练。虽然训练强度和国家队选手相比差了不少,但已经是我接受过的最正规的训练了。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进步很快。年9月份的新生运动会,我的米成绩(大概)是11分18秒。仅半年后,我就提高到10分30秒左右。
清华一年一度的全校运动会叫“马约翰杯”。年4月份的清华“马约翰杯”运动会上,我获得一万米的冠*,米的亚*。
算下来,我每年都要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米和一万米,累计进行了10多场比赛,冠*大概5-6次(也可能是4-5次)的样子,具体数字实在记不清了,其余应该都是亚*吧。
感慨良多
自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开始为了毕业后的工作奔忙,疏于训练,身体素质逐年下滑。不过,依赖多年的积累,如果状态好,我还是能拿一次冠*(比如上周六的万米冠*)。但从身体素质上讲,疏于训练的我已经大不如前。
运动会拿了冠*当然是很开心的事。大一和大二的时候,我年轻不懂事,总认为夺得“全校万米冠*”相当了不起,曾四处炫耀。现在,面临毕业和就业的我,更懂事一些了。
“长跑”仅仅只是自己的一个爱好,虽是全校冠*,但虚名而已,并不能为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收益。自己并不是专业运动员,不可能靠“长跑”赚钱养家糊口。何况,我的水平同清华的国家级选手相比,简直是天上和地下。
---
正因为清华的国家级选手不屑于参加学校运动会,像我这样的业余选手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我有何颜面四处炫耀呢?
但是,在清华这些年的跑步经历,是我一生难忘的回忆。在这片跑道上,留下了多少我和朋友们的笑声和汗水。我在这片跑道上度过了多少个快乐的日子,结识了多少真诚的朋友。我的心已经永远留在这片跑道上了。同这些相比,所谓“冠*”的虚名,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只是一名业余跑步爱好者,仅此而已!但这些年的跑步经历,已经在我的性格中凝铸了一些东西,而这些将会跟随我一生,要坚定,刚毅,沉着,永不放弃,永远要昂首挺胸,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永远向前。
后记
马拉松协会有一句格言“跑步不仅是运动,不仅是爱好,它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有时候,甚至是一种信仰”。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长跑的精髓之一是“后程发力”,前半程一定要难得住性子,不能冒进,要踏踏实实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人生也是如此吧。与所有热爱长跑的朋友共勉。
感谢多年来带给我汗水的这片跑道,感谢让我留下无数欢乐的马协,感谢一直鼓励和照顾我的大家。
孙威
写于年04月28日深夜
以下是作者08年之后的故事
应值班编辑的要求,我继续讲一下之后的故事。
想不到的伤病
年,也就是上面那篇文章之后的第二年。那一年的北京马拉松天气寒冷,我准备不够充分,结果膝盖受伤,当时连走路都困难。医生说,我必须要告别跑道了。
人的身体如同一台机器,每个零件都有寿命。如果加速磨损,零件就会提前报废。运动员的大剂量运动,就像一辆汽车每天都跑几百公里,可能某天突然就不行了。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虽然我只是一名业余运动员,这应该不至于毁掉我的整个人生。但保持多年的一个爱好,就这样毫无征兆的突然消失了,如同自己深爱的伴侣突然离世一样,让我难以接受。
我记得自己当时消沉了很长的时间。
---
几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慢慢恢复。现在,我的米仍然可以达到11分30秒,尽管相比当年的巅峰状态差了很远,但我很知足,也很珍惜当下。恢复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毕竟我还能跑。
按照医生当年的描述,我现在这个状态已经是老天赐福了。
人生就是这样。更多的时候,荣耀是以记忆的形态存在的,只在特定的范围保持很短的时间。
---
与中国债券俱乐部同行
我想,我最好的选择是再次扬帆,重新开创一个领域。我想,我已经走在路上了。
我负责中国债券俱乐部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国债券俱乐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