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名憨夺型长跑投资者的年投资总结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
一、长跑投资我的雪球ID叫长跑投资,因为我喜欢长跑,过去八年,我不仅跑全程马拉松,还跑山地越野。大学的时候,我多次参加校运动会米的比赛,我发现一起参赛的一些选手起跑不久就冲得很快,他们甚至会领先我达00米,但是两三圈过后,他们有的退赛,有的掉队了。而我由于不清楚自己的实力能否优于他人,所以我一开始总选择跟随策略,尽量保持匀速奔跑的状态,不急不躁地保持在第二到第五名。在比赛进行到最后米时,我逐渐发力,冲刺,每次总能取得前三的成绩,有一次,到达终点时,我竟领先第二名近米。在投资领域,我也希望成为一个长跑选手。

在长跑过程中节奏忽快忽慢的人,大多数只是陪跑的。我不追求在某一年取得太高的收益率,但希望我的组合是较为稳定且可持续的,不要暴涨暴跌,用投资术语讲,也就是较高的夏普比率。五到七年后再去看,如果我的平均收益率能跑赢沪深一些,达到年化5%,我肯定十分满意了,因为这意味着我将击败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如果能达到0%,那也是还可以的成绩,应该能够不输给沪深了,依靠长期的复利也能创造不错的收益。在投资领域,我相信一个观念:如果我追求5%,我有可能获得更多;如果我追求更多,我可能反而获得更少。

二、年投资回顾

回顾过去,只看单年的收益率,年我的组合最大亏损0%左右,在下跌的过程中我不断贪婪地买入。因此,年我收获颇丰,我的组合跑赢了沪深十几个百分点。年则没有那么顺利,上半年差不多平均跑输沪深两三个百分点,眼睁睁看着自己持有的很多股票下跌,而别人的股蹭蹭蹭地往上涨;下半年我好不容易跑赢了沪深,到了年底,由于可转债市场整体的大幅回撤,最终我的收益率略低于沪深。

众所周知,年是创业板指大涨的一年,很多基金都取得了50%以上的投资业绩,沪深指数27.2%的涨幅显得相对较小。我连沪深都没跑赢,恐怕被大多数发年终总结的投资者碾压。但是欣喜的是,在年经历疫情,美股多次发生熔断,A股也曾遭遇单日股跌停的情况下,我兴奋地买入,依然取得了盈利,而且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没有去做追涨等违背投资理念的事情,最大回撤小于沪深指数。

我十分欣赏兴全的基金经理董承非,他是我心目中的公募基金长跑名将,他的核心产品兴全趋势混合在过去十五年中累计取得了十倍以上的收益率,但在年仅取得了约3%的收益率。虽然年业绩不佳,但是从他的前十大持仓看,他仍然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和投资风格,没有大幅度换到抱团股上,这是我非常敬佩的。我认为自己的投资理念和董承非有很多相像之处,年我的收益率居然超过自己的崇拜的基金经理0%,这令我感到十分欣喜。当然,我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他管理超百亿元的基金,而我的资金量只是他管理的基金规模的零头,管理难度可谓天壤之别。

三、我的投资理念

年以前,我一直认为买股票是90%的人不赚钱的零和博弈,是看K线图预测股价的游戏,大多数散户投资者由于无法判断股价走势,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韭菜”,就算一时运气好赚了钱,后面难免还要亏掉。年6月,我发现指数跌到了多点,我就想这时候的股市会不会有投资的机会,加上之前我曾听说过“基金定投”,一番研究过后,我就开始买指数基金。刚买没多久,我就赚了百分之三,洋洋得意没多久,上证指数继续下跌,跌破了点,最后还跌到了点。幸运的是从年下半年开始,我经常使用雪球并由此开启了价值投资之路。年冬我看到雪球创始人方三文的一段演讲,他对比了美国00年不同大类资产的回报率以及年到年间大类资产在不同国家的回报率,发现股票长期看是最有投资价值的资产,还分享了他的投资方法论。在年一买就跌的行情中,这段20多分钟的视频坚定了我买股票的决心,也对我的投资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在投资领域收获颇丰。曾经的我买不起北京的房,现在的我不愿意买房。

如今,我将自己的投资风格归类于憨夺型投资,致力于用较低的风险,获取较高的收益,情况好的话就多赚一些,情况不好也亏得不多。事实上,我清仓的证券的交易胜率在几乎是00%,亏损的两笔中有一笔是场内货币基金银华日利的卖出,亏了几毛钱。

股票投资上,我寻求安全边际和能力圈的保护。很多价值投资者信赖巴菲特“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的理念。我虽然十分认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但是作为常人,我不具备巴菲特的商业洞察力和智商,连努力程度也不如他老人家,所以我更偏向格雷厄姆式的风格,寻求估值的保护,我更多是在执行“用较为便宜的价格买入有机会的公司”的方法论。我认为我若执行格雷厄姆式的投资理念,最终我的理念会更接近于巴菲特;我若信奉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则很有可能滑到价值投机去。巴菲特没有投资医药股,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预测哪种药将会更有效。我也极少看到巴菲特投资科技股,对苹果股票的投资,巴菲特是将其视为一种消费品;对IBM的投资,巴菲特寻求了安全边际的保护,却仍然录得亏损。然而当前A股市场上,我们很难看到50倍市盈率以下的科技公司股票和创新药公司股票,但这种估值真的合理吗?当风口到来的时候,这次真的不一样吗?投资者的认知是否匹配他买入的成长股呢?当板块轮动的时候,那些在00多倍市盈率买入成长股的投资者们真的能够如他们所言,放弃未来一两年的收益,做到持股不动,等待公司的业绩增长来消化估值吗?业绩的增长真的有那么确定吗?

我不知道别人懂不懂科技和医药,我只知道我不懂,所以我在这两块的配置极少。医药领域,除了可转债,我主要是配置医药商业领域,因为它的业务比较好懂。虽然大多数医药商业股的业绩不错,但是它们的股价已经连续跌了很多年,大概是医药商业公司的大量应收账款和低毛利率的商业模式压制了它们的估值。市场厌恶有大量应收账款的公司,但事实上医院,应收账款的风险较小,它们的经营现金流也在逐步改善。我已经配置这个领域两年多了,除了国药股份,我未在其他医药商业股上有太大幅度的盈利。虽然没赚到什么钱,但我将继续持有它们的股票。我还在今年疫情前买入少量的鱼跃医疗,在疫情早期就卖了,因此它对我的净值贡献很小。我还在左侧买入了一些华东医药并试图深入研究它,虽然我最终在这只股票上赚了钱,但只有一点点,主要是因为对其业务的认知深度十分有限,故持股信心不足,平均卖出价格仅在25元左右。

至于科技版块,除了分散配置可转债,我只持有少量的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因为有业绩支撑,估值也相对合理。海康威视的基本面更好,估值也更高;大华股份存在瑕疵,但估值更低。市场估值基本是有效的。以我的能力,我无法判断这两家公司未来哪一个能带给我更高的收益率,那我就把这两家都买了。这样的策略,我同样将其运用在电器双雄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的投资上。

在选股方面,我更加青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上市公司,也就是ToC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的业务模式较为易懂,正如巴菲特所说的“只跨越一尺的围栏”。我还可以通过亲自体验他们的产品或业务,或者观察他人的评价及热衷程度来做出投资决策。

在择时方面,我只在下跌中买入,在股票跌到目标价附近时就坚决每日挂单买入,而且越跌越买,因此常常一买就跌,而且深套至少数月之久。与许多股民抱怨一买就跌不同,我反而期待一买就跌。因为如果一个股票我一买就涨,我通常无法买够份额,这样的话即使后期大幅上涨,那么它对净值的贡献也十分有限。A股依然是散户交易占比很高的市场,所以短期内市场情绪对股票的走势经常影响巨大,所以短期业绩不及预期或者被市场杀逻辑的股票容易出现超跌的机会。我喜欢在充分下跌的公司里寻找有预期差机会的公司,比如年疫情之前的国药股份和鱼跃医疗,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曝光后的分众传媒,年的格力电器、健友股份,年的冀东水泥、年的伟星新材等。

过去几年,我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互联网公司尤其是电商类、导购类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我的能力圈内。在年我刚入职亚马逊的时候,亚马逊的股价一度跌到了美元以下,其实我一直十分看好亚马逊,但是由于那时候我刚毕业,手里没有多少钱,也不了解买美股的途径,就错过了亚马逊。我至今没有开通港美股账户,然而A股又鲜有较好的互联网公司标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没有开通港美股账户,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如今A股的公司池子已经很大了,加上可转债也不断在发行,标的琳琅满目,已经研究不过来了。再者,港美股市场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市场相对有效,我认为个人投资者通过选股获得超额收益,难度不小,所以港股的投资我只买了恒生ETF、H股ETF、50AHLOF。还有就是我的资产还没有到需要配置全球资产来规避单个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规模。最后是我比较懒,感觉港美股的开户、入金和交易比较麻烦,入金的过程中还有各种手续费,我又抠得很。

我的懒还体现在我对交易的厌恶上,除了暴涨和暴跌的情况,我都懒得交易,我选择卖出的股票基本上是当初以等待估值回升为逻辑而买入的股票,以及少数我认为公司质地还不错但是估值太高的股票,还有些时候是为了做股债平衡而卖出少许仓位。很多股票已经在我账户里已经待了两年多,比如招商银行、美的集团等。每天面对账户里常规五位数的波动,我的内心毫无波澜,懒得统计每天的收益。各账户的盈利情况,我一个季度才会去粗略统计一次。即使是可以T+0交易的可转债,我的平均持有年限估计都在一年左右。30元以下的可转债,除了少数情况下达到了我需要卖出的条件,其他时间我也懒得交易。我曾有两天想体验下可转债的T+0交易,可是我立即发现这样做实在太费神了,收益也只是毛毛雨,我还年轻,做这种的高频交易,我认为是浪费生命。我在股市的资产规模应该超过大多数散户,但是我应该属于券商的劣质用户,因为我的年换手率估计从未超过20%,而且由于我的抠门,我和券商将佣金谈到了万分之一左右。

作为一名以低风险为信条的投资者,我的资产配置不仅包含有一定安全边际保护的股票,还包括指数基金、封闭式基金以及可转债,乃至偶尔出现的货币基金套利机会,虽然万分之几的日收益率不高,但由于近乎于零风险,我也愿意去做。

尤其是可转债,目前它在我的组合中的比重已接近50%。我认为可转债是一种非常适合散户的资产,它的入门并不难,我第一次开始学习可转债的知识是在年月,年月8号,我就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关于蓝标转债的看法:网页链接,当时还被富投网转载了,最终我那篇文章中的观点也被验证了。对于组合中的资产,我认为并非所有的都要去冲击年化5%以上的高收益率,很多时候我买的一些证券,我对它的期待并不高,我只是将它作为现金的替代,一定程度上有点类似于“骑驴找马”。因为物价在上涨,很多资产在增值,所以我不愿意持有现金。为了执行股债动态平衡的策略,我一直持有一些银行类理财和少量的债券基金。在我发现可转债这片“新大陆”之后,我增加了二级市场的仓位,并常年保持在75%-90%,因为可转债本身就是一种股债结合的资产,可转债的价格下有到期本息、纯债价值和转股价值托底,上又不封顶。正是因为有到期本息、回售、转股价下修的保护,它是一种容错能力很强的资产,通过可转债,我可以买入很多我本不敢介入的标的。年上半年,当组合中的价值股萎靡不振时,医药、科技、新能源、养猪股的可转债给我带来了收益,对组合的收益率起到了平滑作用,一些妖债如哈尔转债、银河转债、智能转债、通光转债、英联转债等更是带来了超乎预期的收益。虽然年2月份可转债市场经历了大幅度的回撤,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年底资金不充裕,加上资金聚集抱团股,小盘股表现较差,叠加下半年少量纯债出现违约造成的。虽然事实上违约的债券只是少数,但是一些交易日里低价可转债的跌幅竟然超过正股,这似乎在传递一种信息:很多人开始认为可转债不再下有保底并怀疑可转债的投资价值以及原先的可转债投资策略。但是我认为所有投资策略都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不应该因为短期的行情变化就否定一种策略,正如价值投资长期有效的原因是它经常无效一样。2月的可转债下跌虽有正股下跌的因素,但主要是溢价率的下杀,这恰恰和投资者对债券市场的信心有很大关联。和可转债大热的年0月相比,大多数可转债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投资者的情绪有时贪婪,有时恐慌。国家已经重视起债券市场的信用问题,况且可转债的发行大多数时候都相当于股权增发。即使未来的可转债市场也出现违约的个例,那么参考信用债违约的比例,在分散持有可转债的情况下,收益的回撤也是十分有限的。2月底的可转债暴跌,我将其视为弯腰捡钱的机会。同时我又十分警惕,在数个信用债违约,可转债大量发行又短期暴跌的背景下,我认为债券市场的环境确实有些变了,我有必要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做一些调整,比如单纯参考溢价率和价格这两个指标来买入可转债,未来应该还是可以赚到钱的,但是效果可能不会像以往那么好了。关于可转债的投资策略,我也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完善。

不仅是证券类型的多样性,我也做了行业配置的多样性,我称之为基金式投资。在我的组合中,持仓比重超过5%的证券从未超过3只。你要问我在哪只股票上赚了很多钱,我是回答不上来的,我的收益是靠高胜率一点一点堆起来的。由于做了组合投资,所以我的收益率很难因为押中了某一只证券而暴涨,也不会因为买错了一只证券而发生大幅回撤。这样的投资决策源于我对自我的一项认知:我买一只股票的时候,我其实没有做过这个行业,虽然我认为自己是一名勤奋的投资者,但很多时候我的能力圈也只是通过看资料临时拓宽的,因此我觉得我并没有办法对这个行业,尤其是对这家公司有非常深入的认知,包括很多的机构投资者,也是如此。

四、年投资展望

年,我不想去谈什么投资策略,因为我的持仓一般不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我的很多投资是在平时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