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于观塘的工程师Falcon是长跑好手,两年前因下班塞车,开展了「通勤跑」,即以跑步上下班代替搭车,出自日本超级马拉松运动员关家良一,外国则以「RunCommuter」形容跑步上下班的人。Falcon更成立了通勤跑者群组,跟同好分享跑步路线、心得和推广本地通勤跑。
Falcon曾经在元朗和屯门居住,两三年前在数码港和*竹坑上班,「最开初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也是很晚才睡,睡到早上最后一刻才起床,吃早餐一定要喝咖啡提神,每天重复这个生活节奏,你会觉得越来越少时间做其他事。」
那时他乘车上下班的车程,来回连塞车足足5小时,回到公司已筋疲力竭,连工作也出问题,「我是写程式的,你的休息质素不好,程式也会反映出来。」上班痛苦,下班同样,「试过即使晚上准时6时下班,却塞车塞到8时才到湾仔,几公里要用一个钟!明明同样在港岛,约人在铜锣湾吃饭却会迟到,也不可能回家跟家人一起吃饭。」Falcon不甘浪费时间,曾经试过买电子书在车上读,最后却培养不到习惯,「乘车太久,不知道做什么好,很多香港人也试过。读电子书好像很好,但坐在车上很容易困,买了却放在一旁。」
「在香港,一个星期总有一两天塞车,塞车花的时间可能比正常时间长差不多一倍。『其实我现在下车走路,会不会比坐车还要快呢?』我想很多香港人也曾有这个想法。」最后Falcon决定试试「通勤跑」,顺道当练跑,「用跑步方式代替上班下班交通或者代步,其实是从很理性的角度出发——与其浪费时间塞车,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几年前爱上马拉松,又会跑山,要特地抽时间练习,那为何不试试合并上下班时间和训练,一星期找几天跑步上班?」出于合乎效率的考量,Falcon开始跑步上班,却意外地发现当中的好处,「跑完,在附近体育馆洗个澡后回公司,我觉得这个习惯变了每天的热身。以前我9时回公司,但是其实到10时多、11时,人才开始清醒,才觉得脑袋在转。现在,跑完步回到公司,比平日还要早一点,我已经可以立即投入工作。」
婚后,Falcon搬到秀茂坪,跟太太居住,在上环工作,然而交通仍然是一大困扰,「上班下班都要经过观塘,或者经过尖沙嘴那边,很塞车,走路差不多等同塞车的时间。所以我就继续通勤跑。」Falcon一般在早上6时多出发,跑往观塘海滨,到观塘码头搭船过海,抵达北角后再沿海傍跑往上环。粗略估计,连梳洗通常两小时多就可以回到公司;连同塞车时间计算,有时跑步比乘车还要快。最疯狂时,他试过每晚10时就睡觉,凌晨4时起床写一会儿程式,再跑步上班。「有时觉得很爽:你看到别人塞车,你跑却比他快。你会觉得你终于突破了以前的自己,因为你也很明白塞车的无奈。」
后来Falcon爱上了超长途跑,每次时间以日计算,发觉通勤跑十分有用,「超长途跑要学习所谓『省电模式』下跑,心态要轻松;训练上反而不能够太辛苦,才能保持着『跑到』的状态。而通勤跑令我有连续跑几天的基础能力。」在通勤跑这段时间,他又参考前辈的意见,尝试放空自己,聆听自己的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因为某程度上也是一个承诺,你要自律,变了是训练的一部分,我会当作是自己的修炼。」
他又培养自己边跑边学习,时而听英文节目,时而听新闻,「跑步有自己节奏,有时听歌会跟随了歌曲节奏,反而不太好。于是开始听英文Podcast,集中听、放松跑,聆听英文能力更有进步。」近一年他则转为听电子书,每本大约要听8小时,跑10次一定听得完,目前已累积了两三本书,「好像无缘无故又学习多了一点点。」
Falcon承认,衣着和工作性质自由,令自己有先天优势较易实行通勤跑;但透过通勤跑者群组,Falcon认识过比他更疯狂的跑友,在未有疫情时会相约一起跑:「有跑友见面时背着大背包,入面放了西装和鞋,照样跟我一起跑步上班。这样会给自己动力,也没借口不继续跑。」公里长途赛的跑友Kaden笑说:「他真的是傻的!疯子!我们有时也会这样做,但是通常也是下班才跑,他却上下班也跑。」跑友Osman同样跑长跑,却很少跑步上班,直言佩服:「我觉得很棒,不是每个人也做到,要意志力很强。」
跑友们会在群组中互相分享跑步心得,例如跑步的路线、风景、捷径等等,Falcon也在其间意外发掘不少新路线:「透过找不同路线跑、找不同方法变通,是认识自己,也是认识香港的方法。以前不会想到在尖沙嘴码头这些很多人的地方可以跑步;有些路你会发现甚至没有路名,但是原来认真细心找,在香港总有一些路可以走。」他期望未来有更多人加入通勤跑行列,「不想大家要用很焦虑、心急的心情在这儿塞车,同时又好像没能力改变,那么不如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