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普一下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TUhjnbcbe - 2023/3/20 20:35:00

我们都知道可以将运动项目简单划分为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那这两者有什么内在联系或是本质差异吗?今天来为大家认真科普一下。

正式说明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些概念:

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客观需要的氧气。

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够摄取并被实际利用或消耗的氧气含量。

顾名思义,在并不激烈的运动中,通常来讲你氧气的摄入量完全能够满足完成动作的需氧量。一般而言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形式既省力又轻松。

但当你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时,你氧气的摄入量不能够满足完成动作的需氧量。这时你身体内会进行无氧代谢,产生较多的乳酸和代谢废物,进一步降低你的运动能力,使你苦不堪言。

氧亏

很容易理解,就是你机体的摄氧量小于需氧量。一般出现氧亏这种现象无外乎两种情况:

1.运动强度过大

2.人体各个器官本身存在懒惰性,当活动不充分或者一上来运动比较激烈时,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状态还未高效的工作,很容易出现氧亏。

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能摄取的氧量。

一般而言,正常成人男性的最大摄氧量

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正常成人女性的最大摄氧量

绝对指: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正常来讲,你的最大摄氧量决定了你是否能在有氧运动项目中拔得头筹。更多的最大摄氧量意味着拥有更好的呼吸系统、更出色的心肺功能、骨骼肌中含量更为丰富的红肌……

那么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呢?

一、氧运输系统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1.肺的通气换气

2.血红蛋白含量及运输氧气的能力

3.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三、其他因素,恰如:遗传、年龄、性别……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众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机体的最大摄氧量,但其中最为关键且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却是遗传。

没错,还是看天赋。

一项调查表明,父母如果都是出色的长跑运动员,那么他们的子女也多半选择从事长距离比赛项目。更有科学研究的权威数据显示,当一名运动员科学有效的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的最大摄氧量的确会有增长,但是增幅很有限。也就是说,一个人打一出生开始,基本就决定了其最大摄氧量的多少。

另外,一般男性的最大摄氧量大于女性;年龄在20~25岁时达到个人机体最大摄氧量的峰值。

虽然科学训练不能大幅度增加机体最大摄氧量,但相应地,会提升“乳酸阈”的阀值,这对于我们提高运动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会急剧增加,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很容易理解,随着刻苦训练,你的乳酸拐点会渐渐向后推移。长此以往,再经历同样强度的训练后,你会发现自己完成效果就会好上很多,这就是运动能力的提升。

无氧工作能力

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释放能量进行运动能力。

那么影响无氧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身体能源物质的储备

ATP和CP含量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恢复能力

(三)最大氧亏积累

人体从事极限运动时完成该项目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含氧量之差。

无氧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

提起无氧运动,被大家熟知的莫过于米、米、米、米径赛了。不过虽然这些项目都属于无氧运动,但在人体供能系统方面来看却截然不同。

我们来看。

(一)米径赛训练中,发展ATP—CP供能,避免不必要的乳酸训练

我们都知道,人体有三大供能系统,分别是:氧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以及ATP—CP供能系统。

其中,ATP—CP是无氧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其特点表现为:作用时间短(7-8秒)、提供力量巨大、不产生乳酸。而糖酵解供能系统多以无氧呼吸为主,会产生大量乳酸,这样与我们的训练内容就背道而驰了。

所以我们要求:

1.训练时的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

2.成组训练后休息3-4分钟。

(二)中长距离训练时,要培养机体的乳酸耐受能力

恰如米、米这些比赛项目,恰恰就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发挥作用了。这种供能系统在作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所以在平时训练时,我们一定要求重复训练,刺激身体以适应乳酸,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一下有氧无氧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