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丁与卯”如期相约。
头顶“双金标”赛事闪亮光环,衡水湖马拉松如期鸣枪开跑。
距离北京马拉松,大海上一次参加全马赛事,已经相隔2年。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很多赛事时常推迟与爽约,能参加这次赛事,尤其显得难得。
01马拉松跑崩
随着成绩定格在5小时4分8秒,大海的第二场全程马拉松(42.公里)宣告结束,同步创造了PW(PersonalWorst个人最差成绩)。
大海对外调侃,这次也算PB了,不过不是PersonalBest(个人最好成绩),而是PaoBeng(跑蹦)了。
在前30公里完成时,大海还没有“撞墙”,净用时3小时4分5秒。按这个速度折算,4小时15分以内完赛,还是非常可期的结果。
然而事与愿违,到了30公里以后,大海的大腿开始出现抽筋症状。同时,脚踝痛疼的程度在持续递增。所以,跑崩溃了。
本打算跑走结合,在4小时30分左右完赛,可抬腿瞬间,大腿内侧肌肉、小腿后侧肌肉、脚小拇指一起卷曲,要抽筋的征兆非常明显。
大海深知,一旦真的抽筋,那后续赛事肯定就泡汤了。真要是上了收容车,不仅没成绩、没纪念奖牌,可不还得丢死人了?!
无奈之下,大海放弃了成绩追求,哪怕右脚小拇指已经磨出水泡,就是走完剩余12公里,也要确保如期完成全马赛事。
大海完成了思路转变之后,开始适当拉伸脚底、小腿和大腿,进一步缓解抽筋症状。路上碰到医疗点,就会走进去喷一喷白药喷雾,做个应急处理。
最后结果如大海所料,抽筋风险化解了,但原本1小时15分左右可以完成的12公里,被生生拉长到了整整2小时。
02驳斥风凉话
有人说,跑马拉松的人有病,花钱买罪受。
其实,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人都不跑步,有可能啥运动也不参加。
很多人都说,人生就如马拉松。
因为,马拉松的跌宕起伏、持久坚持、痛苦挣扎等,与“一边崩溃,一边坚持”的人生何其相似。
所以说,人生的奔跑,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
一旦你经历了马拉松,就会觉得什么也难不倒自己。
而如果没跑过,就请善意地保持沉默,不做张嘴就来的“喷子”。
毕竟,毛老人家教育我们,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有人问,跑步真的没有伤害吗?确切来说,还真有,伤害了那些不跑步还说风凉话的人。
人生很复杂,跑步很简单,有人喜欢跑步有什么好奇怪?
所以,不要问我为什么跑步,而要问自己为什么不跑。
大海理解的跑步,不仅是跑出去,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找回来,体悟到“一个人的长跑是和地球的约会”那种浪漫。
实际生活中,有的人是在生活中跑步,有的人却在跑步中生活。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状态。
03经验与教训
通过这次惨痛经历,大海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高估跑步的好处,也不低估伤病的危害,这就是最好的跑步态度。
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绕开大海踩过的“坑”。
一是不要高兴太早
特别是刚开跑,很多人会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往前猛跑。
实际上,最终扛不下来的,绝大多数也是这些人。
大海到30公里跑崩以后,走下来了12公里,很多之前不如他快的人,陆续反超。
看着别人持续向前,大海想迈腿跟进,却有心无力。
前半程快,不是真的快,完成一个全马,需要笑到最后。
话说回来,跑步都是为了健康,不能跑到最后倒下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要善于倾听身体的呼声,必要的时候学会妥协与放弃,做好备赛策略和应急措施。
二是人生自带节奏
跑马拉松就如开长途车,油箱储备是一定,如何省油是关键。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跑步节奏,类似于汽车的“经济油耗”,这种状态下最省油、省劲。
因为节奏不稳,时常起步刹车,忽快忽慢,身体机能会加速消耗,不具备可持续性,得不偿失。
比如,你跟着自己能力达不到的“兔子”(配速员),就算被“拉爆缸”也跟不上。
再比如,心里有一个预期的配速,实际上总感觉状态可以,又尝试了另一个配速,结果打乱了节奏。
还比如,总想前面跑快点,后面慢点也能找回来,实际上就是一个“给自己挖坑再填坑”的举动……
以上种种,可能某一段距离的完成速度很快,成绩很好,但都摆脱不了“掉速”“跑崩”的厄运。
三是准备充足再战
马拉松是一个讲究科学的运动,至少需要准备3到6个月的备战时间。
从物资器材的筹备,到心理预期的建设,以及日常跑量积累,以及赛前30公里以上长距离拉练,无不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去扎实应对。
大海自以为经常跑半程马拉松,也曾跑过全程马拉松,就没有进行特别过细地准备,最终在实际比赛中就吃了大亏。
比如,17公里开始磨裆,28公里开始掉速,32公里抽筋征兆明显,右脚小拇指水泡,耳机续航能力不足断电……
最后10公里,看似“闲庭信步”走了下来,其实也不轻松……
最后友情提示:锻炼身体人人可行,跑步人人可以,但跑马拉松并非人人都行,务必谨慎选择。
读者朋友们,关于跑马拉松,你还有什么高见或趣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