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昨天和妹妹视频,妹妹因大外甥糟糕的成绩和我发了好大一顿牢骚。今年刚上一年级的大外甥是8月份出生,在他们班里可以说是比较小的存在。
和比外甥大的孩子相比,他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妹妹生孩子、坐月子没顾得上他,因此他这次的数学成绩一塌糊涂,把正在坐月子的妹妹气成了祥林嫂+拼命三郎。
考得差,分析原因比纠结结果更重要
昨天妹妹一边和我视频,一边给我直播大外甥的数学试卷,可能妹妹沉浸在坏情绪中没发现,但是我这个局外人却一眼就看出,外甥考得差的原因了:理解能力差、题型不熟悉。
1、理解能力差
简单常见的算术题做得很好,但是只要一转化类型马上蒙圈,像:3+4=7会做,但3()4=7就不明白;三角形是3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2个,画有几个正方形,不会。这类换汤不换药的算术其实比的就是孩子的理解能力。
其实不止妹妹,小姑子也曾和我吐槽,孩子的老师找她说孩子理解能力差的问题。好像身边上一年级的亲人、朋友都在面临孩子理解能力欠缺的问题。
说实话,这个理解能力和孩子年龄有关,孩子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是时间的作物。我们看六七岁的孩子可能觉得他们大了,就拿成人的思维去要求他们,这其实是不对的。1岁和2岁的孩子是有鸿沟的,而6岁和7岁的孩子也是有差距的。
我们之所以觉得孩子的算术题简单,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和认知比孩子多了20多年,我们见得题型多且复杂了,才会反过头来感觉孩子怎么这么“笨”,却忘了我们小时候也和现在的孩子一样被父母骂。
我们用成人的认知去降维打击孩子的认知,这分明就是耍流氓。但如果我们用孩子的高度去看待问题,不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还会获得孩子的好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孩子的成绩佛性就好,让他们自然发展,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不负责,而我们要做的是在理解上需求救赎之道。
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们需要耐心,但仅有耐心还不够,还要方法,而阅读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慢慢领悟思维的奥妙,主人公为何这么做,故事又以怎样的角度发展,主人公的想法和选择又是如何引导故事发展的……
其实说白了,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思考,而思考又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石,多思在时间的作用下理解能力肯定会提高。
2、题型不熟悉
我们在谈到营养均衡的时候,都会提到“食物多样性”这个词,“多样”是营养均衡的基础,同样“题型多样”也是孩子考试成绩好的基础。
为什么孩子最简单的算术做得很好,但转变类型就不知所措。这就好比你满怀信心地找人PK,但是别人不按套路出牌,他打乱了你的计划,这就让你很被动,但好在你人生阅历丰富,PK有惊无险的过了。
但孩子和你不同,试卷上的考题超出了他的认知,他都不怎么认识,人一下子就懵了,陷于孩子不认识它的陷阱里出不来,也就没法多思考了。
佐藤亮子女士在日本以帮4个孩子都考上了以难考著称的东京大学医学部闻名,在其所写的《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这本书,她分享了女儿在8月到10月间备考东大所做的题量:
首先她做了东京大学过去25年的所有入学考试真题,然后再加上代代木辅导班、河合辅导学校、骏台辅导学校分别在过去30年来制定的东京大学模拟考试历年试题,加起来真的足有一百多年的量。
做大量且多样的试卷是为了让孩子了解出题倾向、把握时间的分配方法。如果某个题型孩子在考试前经过大量的练习,那他头脑里就会有清晰、完整的解题思路,不会慌。
现在有关孩子的“减负”已经减到低了,一、二年级都不允许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但老师不布置,家长不能不让他写。放任只会让家长在期中、期末时怀疑自己。
现在课外辅导书很多,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每天合理的安排时间让孩子巩固已学知识,复习新内容、做张试卷了解不同的题型,适应考试氛围、节奏。
最后,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考不好的结果,陷入自己的“情绪脑”中,发泄自己的坏情绪,其实对帮助孩子学习没有丝毫用处。要知道,低年级的孩子成绩不好除了他们自己的原因,还是家长放纵的结果。
面对不好的考试成绩,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毕竟学习是长跑,拼的是父母格局,千万不要因一时落后,做三分钟热度的事,坚持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