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田径世锦赛期间,98跑教练群“讨论”了非常多的比赛话题。
男子米决赛:“英格里格森,跑得过于自信,年轻的代价”;男子马拉松决赛:“基普乔格缺席,冠*之争永远充满着悬念”;女子米决赛:“吉普耶根真稳,不愧肯尼亚领*人物”;女子米决赛:“吉迪,总算变聪明了一次”。
男子米:“看切普盖特比赛,总是惊奇和意外同在”;女子马拉松决赛:“张德顺跑的真“刚”,国内这样的运动员太少”;女子米决赛:“哈桑明显不在状态,能力下降,速度再好,也冲不起来啊”。
“争执”和“辩论”
对于大众马拉松跑者来说,虽然没有机会与世界顶级运动员同场竞技,但是每逢世界大赛,也是跑者学习和提升跑步理念、比赛技战术、欣赏优美技术的好时机。当然,对于身经百战的专业跑步教练而言也是如此。
虽然邢慧娜、窦兆波、郑凯等98跑教练也曾登顶世界之巅、亚洲之巅,但是作为专业跑步教练员,对运动训练、运动生理、运动康复以及运动营养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必将成为教练们永无止境的努力方向。
98跑有个跑步教练群,教练员主要是以创始团队成员为主。虽然,创始成员退役后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也都是在从事着与中长跑训练、教学、管理相关的工作。窦兆波、于兴波、张新凯、钟海波等人在高校从事教学、训练工作;郑凯、孙光红、石鹏等人则在各省市专业队从事专业中长跑训练工作。
虽然都已经退役多年,但实际上大家依然没有离开中长跑这个圈子。相反,由于工作环境和职位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无形中提升了大家对中长跑训练、比赛、管理等工作的重新认识。
当然,作为专业运动员出身,我们日常在群里讨论最多的依然是中长跑训练和比赛,也经常会为某一个训练观点而展开激烈的“争执”和“辩论”,我们都非常享受这种“争执”,因为它总能提升我们对运动训练的再认识。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近期教练们的“争执”话题。
关于:“速度训练”的争执
老观点:速度水平主要依赖于运动天赋,后天提升的空间比较小。而且,速度训练一定要结合核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也要趁早,到了成年后,速度能力和感觉都会变差,再提高就很难了。
新观点:赞同以上观点。但同时也强调通过后天针对性强化训练,速度训练同样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竞技状态保持也会维持很长时间,年龄不是问题,好的方法才是王道。而且,速度感觉的培养要结合长跑专项来进行,并非全部单独课来进行速度训练。
比如:在中速跑有氧训练过程中,通过突然加速的方法强化速度训练,实践的意义更大。另外,在速度训练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核心力量支撑,完善和区分“速度训练”和“耐力训练”的跑步技术,同样能够激发运动员速度水平。
关于:“步幅步频”的争执
老观点:步幅、步频主要是来基于运动能力来体现,它是一个自然转化的过程。通常,这里所指的运动能力主要是强调了运动员“跑”的能力和核心力量水平。
新观点:肯定了步频、步幅,以及跑步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主要取决于运动能力。但同时也延伸出新的观点:“抛开运动能力”之外,针对性地强化决定“步频”和“步幅”高低的身体协调性训练、柔韧性训练、技术训练,对实现“步幅”和“步频”最大效益也是至关重要。
比如:当一名大众跑者米(所指跑的水平)跑出2分48秒运动水平时,如果他在此后的训练中,除了继续巩固专项训练之外,又增加了身体协调性训练、柔韧性训练。那么,他将在下一次米比赛中,有很大可能跑到2分46秒。
总而言之,无论是运动训练,还是日常工作,不同的思想“碰撞”并不是为了一定要决出个胜负,比胜负更重要的是在“争执”中,不同的观点总能激发出不一样的“二次”思考。
例如: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人体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运动群体(儿童、青少年、成年、专业运动员、非专业大龄运动员等),都会促进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中某一现象展开不同维度的思考,并能发现许多不同之处,从而肯定或否定以往的经验。
作为一名专业教练员,很多时候否定过去“经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却是向前再进一步的关键,即便这种“经验”曾帮助你取得过成功,但是在世界运动训练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允许我们总是完全依照此前的“经验”和模式来日复一日地训练,它更需要我们在训练方法上的不断突破和创新。
所以,在运动训练的探讨上,我们都非常渴望各种“思想”碰撞,“思想”碰撞没有输赢,它是探索运动训练无止境的积极表现,我们既要敢于在“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也要真情享受火花熄灭后残留的精华,这是运动训练的奥妙,也是专业教练员追求运动训练无止境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