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开始之前,自信满满:
“就凭我的体能,这点训练量还是小case”
没过多久肺部就像要炸开一样,
总是以“岔气”或“缺氧”告终。
“是我没错了……”
其实这是你不懂呼吸导致的!
错误呼吸方式的弊端,
在运动后很容易现原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呼吸究竟有哪些讲究?
什么是呼吸?
呼吸具体是指对全身进行供氧并置换出体内二氧化碳的过程。这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无论是做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训练,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将对你的运动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每次运动后我都比别人喘得厉害?
1.心肺功能较弱
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各大肌群都会产生较大的氧气需求,因此心肺功能会暂时提升向身体各个器官的输氧/输血效率。当运动停止后,这些提前预支的氧气、血液会通过呼吸“补偿”回来,这也正是为何运动后会感到“喘”的缘故。此时如果你的心肺功能扩张程度低于其他人,你就会比别人喘得更加厉害。
心肺功能弱一般都是疏于锻炼导致的。想提升心肺功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保持一定频率的有氧运动(快走、跑步、游泳、跳绳)训练,并保证训练的科学与可持续;如此只要坚持下来,几个月时间就会发现心肺功能有了极大改观。
2.运动过程采用浅层呼吸
很多人运动时习惯用胸式呼吸来交换气体,胸式呼吸是一种浅层呼吸,气体吸入主要是单靠肋骨的侧向扩张,因此呼吸时腹部常呈现紧缩状态,没法最大化地吸入氧气,同时在呼气时也没法完全将废气排出肺部,因此气体交换率很低;直到运动结束后,身体获得了足够的氧气后才会停止喘息。
3.运动未做充足的热身准备
如果未经热身就突然开始剧烈运动,你可能练一会儿就会觉得很“喘”。这是由于血液和氧气一时间的供不应求,不仅造成了呼吸急促、心跳剧烈的情况,甚至会令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进入到运动的正轨当中。
每次运动前都要做充分的热身准备(如关节活动、四肢拉伸等),热身不仅能提高心率,让呼吸系统为接下来的运动做足准备,也能将关节韧带活动开来,避免运动造成的意外损伤。
想瘦,应该如何呼吸?
1.日常生活时,使用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来源于瑜伽的一种呼吸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加大横膈膜的活动、减少胸腔的运动来完成呼吸,相对于其他的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更有深度。呼吸时,肚子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中,横膈膜将空气吸入和排出肺部。而此时,你的胸部是保持不动的,但每一次呼吸你都能吸入满满的氧气,同时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对于初学者来说,每日两次,每次坚持5-15分钟即可,长此以往,你将发现自己的心肺功能有非常显著的改善。
2.运动时,顺应运动节奏呼吸
不同的运动强度,呼吸节奏也有所不同。像是在跑步中,如果是低强度的慢跑,身体不需要太多氧气的供给,就可以降低呼吸频率,采用“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呼吸节奏即可;而中高强度的快跑/长跑,则以“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的节奏为宜。
而在力量训练的时候,你可以在发力时呼气,为肌肉提供更多氧气;复原时吸气帮助绷紧肌肉,同时也为身体提供一些支撑力。只要掌握正确的运动节奏和呼吸节奏,就能让训练的效果更为显著。
呼吸是人们日常最容易忽视的行为,
但它不仅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更左右着我们的运动效果。
所以未来在注重动作的标准的同时,
也要兼顾呼吸方式和节奏,
让运动燃脂成为更轻松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