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程度,轮不到拼出身
作者:星暖(富书签约作者)
01
前几天看《极限挑战》,节目里几位MC现身上海崇明中学为高三学子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誓师大会。
极限男人帮出现在大屏里对站在操场边的学生依次提问,每个问题答案是“是”的同学可以前进到下一条线,否则留在原地。
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在一定水准?
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
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六题已过,差距拉开,站位已然泾渭分明。
有人遥遥领先站在最前面微笑,有人停留在原地表情凝重。
细看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境况。
父母的选择和所能提供的极限生长环境其实早就暗暗为我们设好了起跑线,人与人的起点差距很多时候不知不觉中早已开始。
但起点低的人真就没有逆袭的可能吗?未必。
起跑线重新划定后,学生们的目标是前方体育馆。
看起来前面的孩子更有优势,但结果表明跑在前面的并不全是起点在前的:
跑第一的孩子站在第二条线,第二名站在第四条线,而开始站在最前面的孩子只勉强成为前二十名里最后一个进入体育馆的。
带所有孩子进馆后,几位MC重复了游戏。
当问题一个个抛出来,大家惊讶地发现,这几位我们耳熟能详,在自己领域里功成名就的人物,居然都输在了起跑线上。
问完第五个问题,几人仍都留在原地,最后一题结束,*渤*磊王迅仍在起点。
回溯我们所知的故事,*磊在多个领域升沉起伏;*渤唱歌艺考经商三连败,但最终小角色逆袭成影帝;即使最不出挑的王迅,也在自己领域有所成就。
照现在来看,他们实在没有什么高起点。但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将人生挥展得淋漓尽致。
这期节目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一个冰冷的现实:这个世界真的有起点不同一说。
但同时又温情而深刻地告诉我们:也许人生真的有起点高低之分。但在漫漫长途中,真正能决定人生的是你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
正如*磊所说:
赢在起跑线的都不是长跑。相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前面的六步,其实就是最小最小的一毫米。
倘若说游戏里拼的是体力,人生拼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固然人有起点不同,但生命中的百种渴望,唯有努力能将它一一实现。
02
前几天看新闻,被湖北小伙岳祥的故事震撼:高考分,只能去读职业技术学院。
在很多人认知里,岳祥这样的起点,撑死了毕业后能找个管温饱的工作,但他却从没有因为自己起点低就放弃努力。
五年时间,岳祥从早上八九点到晚上11点,每天学习14个小时。
每天背个单词、做英语阅读,到后来看英文原版书、听常青藤公开课都游刃有余。同时自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
岳祥用五年时间从专科起步,在去年考取了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如今主修人工智能方向。
接受采访时岳祥笑得灿烂,对于自己的逆袭并没觉得特别励志:
我的努力程度只能算及格吧,得看是跟谁比。
高中时我也很努力,但缺乏好老师好环境影响,所以事倍功半。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互联网、新技术来消弭这种教育资源上的不均衡。
我们不能否认社会各种资源的不均衡,也不能忽视阶层流动性日趋变小的事实。
但任何时代都不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跨越式存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决心,努力冲破资源不均、起点低的限制。
要知道,起点只是代表了你的出处,却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03
前几天好不容易有空约朋友大华吃饭,没过一会她拿出几本书,是她准备考注册会计师的资料:
你认识的人里,问问有没有要这书的,帮我处理掉吧。
我惊讶地饭都忘了吃,大华是学财会的,毕业以来一直在一家小单位上班,工作不温不火,工资刚够花,要知道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考上注会,找好一点的工作。
我翻了翻书,大价钱买的几本书居然全是新的,下半年考试,现在正应该是抓紧学习的时间,为什么要卖掉?
我已经考了三四年了都没考过。看别人做的通过率分析,大部分是名校生。
像我这种三流院校毕业生本身就比别人起点低,所以再努力也很难考上,就不浪费时间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我看着大华一幅死心认命的姿态忍不住叹了口气:努力学习刷题成了浪费时间,贪图眼前的安逸倒仿佛成了正事。
曾几何时,大华也是我朋友里面积极向上的姑娘,大学时也是一本书接一本书读、一个证接一个证考的。
可是等到开始工作自力更生了,大华不再专注于学习上升,而是沉迷于短期速食的快感:手机比书更好看,钱花在吃喝玩乐上更开心,每次说要认真学习却总是打开书玩一天手机……
毕业三四年她从来没有认真准备过,却将考不过推咎给自己起点低。
我哭笑不得地看她一边喝酒一边强词夺理,无从劝解:
有的人就是生在罗马啊,我们再努力都得不到的,是人家生来自带的。下辈子长点心,别从投胎就输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普通人发现太多东西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失去奋斗的动力怎么办?
有网友答:老爸愿意把自己的奋斗所得赠送给小孩,这只能说他运气好。为这点小事失去奋斗的动力,骨子里不就是想不劳而获嘛。
实话总是扎心。
与其说一条起跑线绊倒了无数“英雄好汉”,倒不如说我们太多人为自己的懒惰找了冠冕堂皇的借口,暗存的其实是想不劳而获的心思。
太多人因为一些所谓的现实、潜规则或低于别人的起点而扼杀掉为自己人生努力的机会,无所事事浑浑噩噩。
这样的人时代不会抛弃你,因为你根本没有见到过它的影子。
04
有段时间我特别丧,各种关于阶级固化、上升通道关闭的文章满天飞,搞得人心惶惶。
后来是一块上培训班的虹姐快人快语,直接怼了我一顿:
你们这些小年轻总是做得太少,想得太多!
觉得自己再折腾也突破不了成长环境预设的上限,那你也得先达到这个上限再说啊。
担心上升通道关闭之前先看看自己的努力程度能不能够到上升通道的门槛!
虹姐算是我认识的人里低起点逆袭的典范了。
当年初中毕业的虹姐进工厂做了十几年女工,但是她爱学习、喜欢读书写作。
多年来从没有因为生活艰辛而放逐自己,反而把点滴收获都当成礼物。
一路自学参加了自考本科,且因为多年坚持读书写作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逐渐在他们当地小有名气,后来被当地作协破格招纳。
现在的虹姐已经五十多岁,却不满足于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而是玩起了新媒体,且做得像模像样。
听虹姐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年与她同等起步甚至比她起点高的人到现在还在浮浪挣扎,而她却早已登上了渡船,把所谓的规则踩在了脚下。
罗曼罗兰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成人世界真正的通透,不在于你能看清多少现实和规则,而是看清之后还有勇气去奋斗、去努力。
05
这个时代信息更迭让人目不暇接,制造焦虑的文章、被同龄人“抛弃”的恐慌,正在年轻人中迅速蔓延。
是不是我再怎么努力未来都不会好了?
是不是我输在起跑线上就意味着将要输掉整个人生了?
是不是我的出身注定我只能穷下去了?
现实的问题像几把大刀悬在人心上慢慢碾磨,直磨得你萎靡颓废、自我放逐。
但却少有人认识到,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需要拼出身的程度。
当然,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努力的极限真的只是别人的起点,可是要知道,从个人出发,能达到环境预设极限的人往往已经很了不起了。
要知道,人生从来不只有“跑多远”这一个维度,还有一个维度叫作“前进的方向”,而前进的方向一向是多元的。
人生不是向量,而是标量。
最重要的不是起点在哪,而是你愿意努力走到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别让起点限制了你对人生的想象力。
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