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所谓中产,就是内心戏太多了新周刊
TUhjnbcbe - 2023/9/12 21:13:00

年5月19日,英国伦敦,三人戴着emoji(表情符号)的头套穿梭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中。图/东方IC

文/丁正如意

“有助于我们辨认出中产阶级的是他们的一本正经和心神不宁,而非其中等水平的收入。”

近年来,嘲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仿佛是一种潮流。大家一方面嘲笑“中产”讲究到矫情的生活方式与虚荣势利,一方面又恨不得人人都过上——看上去衣食无忧、诗与远方的中产好生活。

不止在中国,好莱坞电影黑起中产阶级也是兴致不减、孜孜不倦,他们甚至发明了一种叫做Mid-LifeCrisis(中年危机)的类型片专门用来揶揄中产。

如果你觉得大众对“中产”有多苛刻,那恰恰就是“中产”的内心戏有多足。

当然,中产被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也在自黑。

中产的生活压力很大,但他们也很会化压力为自黑。图/东方IC

由身份认同出发的仪式感

吃一顿沙拉,顿觉自己很健康、身体很轻盈;叫个专车,白手套下来给你开门,感觉自己是总裁;用了iPhoneX,觉得自己是新锐中产了。如果你有这几种内心戏,你就中产了。

中产毫不否认自己对“仪式感”的热情。正如《小王子》中狐狸对“仪式感”所下的定义——“仪式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在中产看来,对仪式的讲究,就是对自己的不将就。

因为追求仪式感,中产的生活成了一堆洋气名词的华丽堆砌:是郊外公园草地上,铺好格子餐巾,摆上牛油果、气泡水、桃红起泡酒,一边品尝着自己动手做的全麦三明治,一边赏花;是周末上午来一份佐以《Monocle》《KINFOLK》的Brunch后,在工作坊画一张油画,在小剧场看一场演出……

“新中产”一般指的是月收入过万、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年轻人。图/Tranmautritam

总之,中产生活的关键词是“颜值”和“格调”,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与跳广场舞的大妈和满身logo的暴发户区分开来。

正如法国思想大师布迪厄在《区隔》中指出,阶级决定喜好。而美国社会学家保罗·福赛尔更是将美国的中产形容成了社会中最势力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工作体面,但终究是企业的螺丝钉,随时可能被替换。于是他们渴望依靠外部事物的加持能换来自我身份的认定。

因此,中产阶级有一些特殊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比如注重餐桌礼仪、房间里铺满地毯、会买模仿Tiffany的台灯、壁柜里放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喜欢开崭新的奔驰和宝马等……而这些也成了和低层次划清界限的所谓“中产趣味”。

美式中产阶级。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中产选择质感好的小众品牌,无非是把自己和“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暴发户区隔开来;中产去南极和企鹅玩耍,无非是把自己和“夕阳红”的大叔大婶区隔开来;中产选择长跑,无非是把自己和身材臃肿的油腻中年人区隔开来……

标准的中产生活,离不开减肥、节食、素食、百词斩、“断舍离”这些听上去就很痛的字眼。然而中产的行动指南往往就是遵循着“我应该”而非“我要”,宛如恪守信条的虔诚教徒,对仪式感的追求甚至高于生活本身。

只要拥有几件潮流单品,就可以成为中产。图/YesMan

中产鄙视链:一场自嗨一场梦

中产从来艳羡至念念不忘的,是对上流社会——或者说想象中的上流社会——的模仿。然而无论中产怎么拼命模仿,他们与真正的上流社会之间,始终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此相反,中产和大众之间,却只隔了野餐、气泡水、牛油果、马拉松、咖啡机、戴森吸尘器等轻易就能模仿的生活方式。

中产阶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富裕到可以自由配置优质资源,也并未窘迫到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貌似努把力就上去了,但一不小心就有滑落底层的危险。更何况,一套房子就能消灭一个中产阶级。

无房叫新中产,有房才是标准中产。图/LinkedIn

于是,刚刚积累起财富的中产对下滑充满了恐惧与焦虑。为了不让自己掉队,中产家长们只好把阶级焦虑转移到后代身上,各种神奇的教育鄙视链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学钢琴、马术、击剑、高尔夫等贵族爱好的,看不起学围棋、画画、电子琴等传统爱好的;去欧美旅行的,鄙视国内旅游的;看原版动画片的,瞧不上看喜洋洋等国产动画片的……至于外教、英文名、早教班、国际幼儿园,更是一个不能少!如果没有以上这些,你孩子在幼儿园里都没朋友!
  

在香港TVB新近播出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一对中产父母为了让孩子入读“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学童”的好学校,双方精准计算受孕时间,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孩子“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

除了房子,孩子的教育费用是中产家庭最大的支出。图/视觉中国

从生活起居到宗教哲学,从吃穿用度到教育后代,中产家长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比较情结。上海某小学学生家长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所谓中产,就是内心戏太多了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