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与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进行了一场对话。
他们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汽车豪门的电动化转型。整场问答非常高质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在中国汽车电动化转型中,跨国企业为什么看起来慢了半拍?
跨国公司会不会因为过于追求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业务间的平衡而最终采取偏保守的策略?
电动化时代,中国会不会诞生国际化的跨国汽车公司?
燃油车时代建立的品牌优势可以自然延伸到电动化时代吗?如何重新定位品牌?
如何看待中国新一代的消费者?跨国企业如何适应?
欧洲电动化的速度很快,会不会超过中国?
智能电动车行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都提出了“全栈自研”的路线,宝马对此怎么看?
(以下内容在不更改原意的情况下,略做删减)
01中国汽车电动化转型,跨国企业慢半拍?
张永伟:我想请问高乐先生,您怎么看待中国电动市场产业的发展,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转型表现?
高乐:首先祝贺中国,因为中国是电动汽车(在全球)取得突破的驱动性力量,很明显是中国开创了这么一条道路,并成为世界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去年(中国)销售了万辆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3%-14%,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也启发了欧洲等别国市场。
现在这个市场正在从*策驱动转向消费驱动,让消费者有兴趣去购买新能源车,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因此我们看到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正在进一步提高。
讲到不同的市场主体我们要看一下市场的细分状况,去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比是13%,87%(的市场)还不是新能源车,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很多车企都在此耕耘,包括宝马。
展望未来年中国的新能源车占比约为25-28%,这意味着还有75%的市场不是新能源车,即使到年,新能源车占比也许能够到50%60%,市场中仍有40%不是新能源车,很多车企例如宝马会同时兼顾(燃油车新能源车)这两个领域,而新势力他们并不是两者都做,他们只在一个领域发力。
大家可能说我们步伐慢一些,表现没那么好,我有不同看法。我们现在可以说在这么庞大的市场细分当中的表现非常好,而且也推出了很多新能源车型,我们在不断增长的新能源车领域也有很好的表现,和新势力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只做新能源车甚至只做纯电车。
我们需要理解从燃油车发展为新能源车,然后再到智能网联汽车这个发展过程,可以说智能网联汽车这个概念就是中国创造的这是终极座驾,因为它是电动可持续智能的同时又是数字化的,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的出行场景。
要想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取胜,我们需要非常多种类型的人才,不只是电池、数字化这些能力,而且还要了解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管理好原材料的成本,要想在这样一个智能网联汽车的领域取得成功,我们需要具备多种能力。
现在各个厂家各有所长,新势力像小鹏蔚来,他们确实在数字化以及一些智能网联方面很有实力。
多数中国车企或者新势力目前还只是在中国做,只专长这个单一市场,要想“走出去”,就要应对不同的认证不同的法规,处理复杂的情况包括生产供应链,包括全球化的供应链的管理还有快速推进数字化,这需要多方面的强大能力。
现有的车企当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够进入新的阶段,你会看到有一些车企会退出市场,同时你也会看到有一些新势力会取得成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都会成功。
宝马已经处在优势地位。宝马开始新能源征程是在年,那个时候多数的新势力还没有进入市场,i3和i8就是当时的代表车型。
在年我们卖出了第万辆新能源汽车,到年就会卖出万辆,我们与市场同步,预计年电动车的市场占比会到50%,届时宝马销售目标中的50%也会是电动车。
在一些市场中电动化没有中国这么快,比如说有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电动化的速度)就会比较慢。
这是一个马拉松长跑,如果说你被认作为5公里之内的领跑者,也并不意味着你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02跨国公司电动化保守?
张永伟:像宝马这样的公司需要一种平衡,一方面需要大力的发展传统燃油车的业务,因为它是一个现金流的业务,一方面也要发展电动车,但是这个平衡当中会不会因为过于追逐平衡,在电动化上仍然是相对于偏保守的策略?
高乐:宝马其实是取得了合适的平衡。现在还是有大量的客户群希望有新型燃油车,同时我们在电动化、电池管理、数字化这方面的投资,可以说已经占到了整个投资的大头,所以现在宝马在形成一个很好的平衡。
中国是宝马的一个领先市场,布局仅次于在慕尼黑的德国总部。我们(在中国)有自己的数字服务公司,有自己的研发网络,同时在沈阳还有电池的总装线等等,因此我非常有信心我们有能力在这一领域进行竞争。
03电动化时代,中国会不会诞生国际化的跨国汽车公司?
张永伟:宝马是一个全球性公司,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没有这样的公司,在电动化时代,从您的角度来看,比如我们这些新势力公司,现在也在开始慢慢的走向国际,会不会有一天在中国产生一个国际化的跨国汽车公司?
高乐:必须要由衷的赞赏一些中国的品牌,因为汽车行业是非常复杂的,我必须得说中国的很多汽车厂商品牌做的非常好,非常有创造力我对此感到很高兴,乐见其成,因为实际上竞争是需要有好的对手。因为竞争对商业是有好处的。
所以(中国)有一些公司,我相信他们有潜力能真正成为全球性企业,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关键点在于中国公司需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