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先系统讲述一下运动的好处。
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提高胰岛素效能,所以运动可以防治糖尿病,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动力型和力量型运动可以增加峰值骨度,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促进骨骼生长,可以使人平均增高4~7公分。
静态生活方式容易引起脂肪聚集和内分泌紊乱,进而发生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而运动可以降低其发病率。
运动可以刺激神经肌肉兴奋性,使人肌力增强,弹性好,速度快,收缩力大,防止肌肉萎缩,延缓衰老。
运动可以提高中老年的平衡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减少摔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可以消除压力,缓解焦虑或抑郁症,改善睡眠状况。
运动分为高强度、中强度和低强度运动三种。
中低强度运动热量消耗率为4~7千卡每分钟,连续活动10分钟以上不感觉很累的强度,例如快走(6.5公里每小时)。中等强度运动的心率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70%,耐力型中等强度运动有利于减少腹部脂肪,减少肥胖。
高强度运动是指慢跑等使呼吸加快,心率持续增高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
运动时间每天30分钟到60分钟或者每周分钟,每天的运动也可以累加,但每次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
运动频率每周5到7次,最好每天一次,每天都要有一定的身体活动。运动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长期缺乏运动的人不要突然做较为剧烈的运动或者运动量太大。平时坚持做有规律的运动,如果停下来的话就,相应的效果会慢慢减小直至消失;而平时缺乏运动的人,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规律性的适量运动后,才能取得一定的健康效果。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这一概念年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用。这个运动处方将非运动员分为三类人群,针对每类人群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运动方案。
第一类人群:年龄小于40岁,没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也没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这类人群在运动时可以不接受详细的医学评估,他们的运动类型较为广泛,运动强度较大,他们可以进行的运动如下:
1耐力型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进心血管健康,包括散步、登山、游泳、骑自行车、跳绳、舞蹈等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
2灵活性运动指的是全身关节的放松运动,可以改善关节灵活性,运动前进行灵活性运动可以避免突然高强度运动造成的损伤。
3力量训练包括四肢、腰背的力量训练。
运动强度以感觉疲倦或者稍微疲倦为准,一般每次运动30分钟到60分钟,每周运动3到5次。
注意事项
一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医院就诊。
二当身体不适、感冒或者疲劳时应该暂缓运动,待到好转时再进行。
三饭前饭后一小时不要做剧烈运动。
四运动前要进行准备、热身,运动后要进行整理,不要停止运动后马上休息。
五运动后不要马上进行热水浴。
六天气恶劣时尽量不要在室外运动,如果要运动话应该减量。
第二类人群40岁以上或有心血管方面的危险因素,但尚未确诊为心脏病的人群。
该类人群在运动前最好接受专业人员指导。专业人员应通过询问病史,检查身体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运动心肺功能评价,制定出比较适宜的运动处方。对该类人员运动时的监测应比第一类人严格。
运动类型应以耐力运动和灵活性运动为主,辅以低强度的力量训练。
一般在运动中稍感疲倦为好。运动时间每次30到60分,可间断完成,每周3到5次。注意事项同第一类人群。
第三类人群经过医学检查确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慢性心衰、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此类人群应在专业医务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运动时应有严密监测。
此类人群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力运动和灵活性运动,运动后期可适当进行一些低强度,短时间的力量训练。
运动强度同第二类,应该把药物对患者的影响考虑进去。
每次一般运动30分左右,可分次完成,若身体状况差每次3到5分钟也可以,每周1到2次。
注意事顶同第一类人群。不要进行爆发性运动,不要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医院复诊,在医师指导下调整运动量,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
行文至此,刚收到一条消息:年5月25日,在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昆明冶金专科学院大一学生小冯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另外还有四人昏迷,十人出现不适。长跑猝死的话题再度被提及。早在年11月28日,21岁大学生陈杰参加广州马拉松大赛10公里赛,冲过终点时倒在地上再也没有醒来,27日,丁喜桥比赛时昏倒也没有能抢救过来。
由此可见,长跑并非是一项安全的运动,下列两种人最好不要长跑:一是身体素质差,从来或者很少进行运动的人,第二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