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下00后学生追
TUhjnbcbe - 2024/2/26 16:59:00

刘劲松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青年说

新闻回放

一根青竹书写大学体育课程传承民族体育的故事。在广西龙江河畔的河池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独竹漂,淋漓尽致演绎了“水上漂”的风采。从零打造一个运动项目,并非易事。为检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广西河池学院师生对每一项训练程序和方法进行力的使用分析和实证运算,再通过数据、实训和比赛反复观察,制定出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主持人语

高校课改年年改,莫忘学生是主角。广西河池学院独辟蹊径演绎出独竹漂的水上传奇,看似借了天时地利,实则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高校体育课教“轻功”,需要突破传统体育课堂的规范,把目光瞄准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下“00后”学生追求个性独立结合起来。由此看来,打破僵化的考评藩篱,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才是高校体育课改的至高境界。今天三位评论者是深圳大学的级本科学生,不妨听听这些“00后”怎么说。

高校体育课改当去刚存柔

朱梓鹏(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级本科生)

一根青竹演绎了现实版“水上漂”,也掀起了学生的健体热潮。可见,大学若能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将会激发大学生的运动热情。

说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部分高校只顾片面指标增长,不惜实施强硬策略。强制运动打卡、增加考评测试的方法,在短期内确实能提升学生运动活跃度,但也随即衍生一系列乱象,跑步代打卡、利用漏洞恶意刷分等行为频频出现。这种导向只能让学生急功近利,对短期内看不见显性成效的体育运动望而却步。高校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应少点刚性、多点柔性,用多元包容的课程体系重新唤起大学生“沉睡”已久的运动细胞。

广西河池学院结合民族特色开展特色课程,精准捕捉学生兴趣所在,谱写了一段传承中华民族体育的佳话。同样,诸如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舞龙舞狮课程,深圳大学的太极养生课,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文化之美,兴趣自然得以生发。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化难为易,避免“一刀切”,也是柔性思维的体现。必须承认,部分运动项目的门槛客观存在——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游泳,许多南方学生对冰雪运动一窍不通。而恰恰在运动这件事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尤为显著。因此,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还需因材施教,设置有梯度的课程内容,划分不同难度的课程班级,在为运动达人提供广阔天地的同时,也适当照顾“初学小白”的感受。只有在适当梯度中逐步成长,大学生才能感受一路上“升级打怪”的乐趣,运动热情才得以迸发。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课改应重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运动方案。在深化课改的现实语境下,去刚存柔的价值倡导,还需在实践层面上步履不停、久久为功。

为中华传统体育进课程点赞

郑昕(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级本科生)

广西龙江河畔的河池学院因特色竞技项目独竹漂而“出圈”,不仅书写传承中华传统体育的崭新篇章,更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有益启发。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但能否进入高校,可能让人心存疑虑。在不少人看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性和观赏性强,而健身效果和竞技性不足。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要合理利用,有助于人体的机能形态、体质体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彝族的摔跤锻炼人的力量与意志,哈尼族的踩高跷、傣族的跳竹竿可以训练腿部力量和人体协调性,佤族的民族舞蹈改良后可以成为适合大学生的新式健身操。此外,各民族中流传的舞蹈、武术等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不仅动作具有美感,而且简单易学。

揆诸当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传统项目较少、参与人数比重较低的现状。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可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合理化引入大学体育课程,不仅需要在观念上破旧,还要在课程开发设计上下足功夫。

一是要因地制宜,彰显地域风情、民族特色。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地方和学校的差异性。广西河池学院立足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培养出地方院校体育课的“独门绝技”,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蹚出一条新路。二是要因人而异,编写适合大学生群体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男女生兴趣爱好,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科学合理的运动健身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激发体育教师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热情。

深耕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土壤,让更多体育资源向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倾斜,是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这不仅能弥补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的瘠薄之处,还能让大学生群体在强身健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应当引起重视。学的级本科学生,不妨听听这些“00后”怎么说。

开发趣味体育课要打开思路

刘淑欣(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级本科生)

撑着细长的竹筏在水面上滑行,是千百年来赤水河上经久不断的画面。如今,竹筏“滑”进了大学体育课里,深受学生欢迎。

长跑、篮球、排球、羽毛球,谈论起大学体育课,我们一般能想到的是这些常见的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或强调基本功训练,或者注重技巧,不同程度地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趣味性可能略有不足。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为人带来快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忽略课程的趣味性。当下,大学生体质还有待提高,体育课达标甚至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噩梦”。让大学生愿意动起来,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必不可少。从现实经验看,比起司空见惯的常规运动项目,充满趣味性的、具有新鲜感的体育课总是更加受大学生们欢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中汲取灵感,不仅能为高校课程改革打开新思路,还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如果走进大学体育课程,可以焕发新的活力。

广西作为百越之地,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其民俗文化的丰富性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因此,高校在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时,除了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中挖掘资源,还需要创新观念、打开思路,不断发掘和丰富课程内容。例如,今年北京冬奥会点燃了大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但是冰雪运动花费高、训练时间长,让一些大学心存顾虑。而旱地滑冰、旱地冰壶(壶球)等项目花费少,训练场地亲民,拥有成熟的训练方法。如果能够顺应大学生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将其融入大学课程,不失为打造趣味体育课的有效方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下00后学生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