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和特警教官学格斗致命攻击的训练法则
TUhjnbcbe - 2024/3/25 18:00:00

作者:邓许庚

邓许庚:出生在武术盛行的江西萍乡。入伍后,参加过全国散打邀请赛和省公安系统比武,两次折桂。主编的擒敌术正式普及武警部队。从此,他的名字在军地声名远扬。随后,他连续两年担任湖北省公安特警集训总教练,多名学员成为公安战线的“铁拳头”。

格斗训练中,攻击和防守有如“矛”与“盾”两者之对立。对于这两方面训练,不能顾此失彼。格斗攻击技法主要包括各种拳法、腿法、肘法、膝法和摔法等。攻击技法训练应达到速度快、力量重、力点准、预兆小、方法巧的法则。

一、速度快

拳理上讲“拳似流星眼似电”、“腿来不易躲,因其疾;拳来不易防,因其快”。攻击技法如能打出“快”的特点,就会收到使对手防不胜防的效果。

影响进攻动作的快慢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肌肉力量的大小是基础。进攻动作的完成最终是靠肌肉收缩的力量来完成的,没有力量作为物质保证,要做到快速进攻是不可能的,但是力量和速度在没有掌握用力的技法以前是很难成正比例发展的,不难想象,举重运动员力量很大,但做起格斗动作则不尽如人意。

其二,掌握用力技法是关键。任何武术流派的用力技法都要求刚柔结合,刚柔是用力技法中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刚柔相济、先柔后刚、刚后必柔这种周期性的放松——收缩——放松就是武术用力的技法所在。它也符合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理论:只有肌肉处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第二次的最大收缩力量。有的习练者看起来肌肉很发达,但在拳打腿踢时却动作僵硬、滞缓,没有“爆发力”,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用力的技法。

格斗中动作速度之快慢,是能否取胜的关键之一。怎样才能提高动作速度?

第一,注意动作路线。只有动作的方法正确,动作规范,路线合理,才有利于提高动作的速度。由运动学原理可知,运动体直线到达终点的距离最短,时间最短,因而便于运动体加速。当然,对于格斗术中非直线运动的一些动作,应注意肢体或环节的摆动幅度,适当缩小转动半径来提高其摆动速度。

第二,避免肌肉的松弛现象。根据肌肉收缩的力学特点,肌肉不具有完全弹性,而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收缩时间越长,其收缩力与速度就会越下降。所以攻击前肌肉不要过早地收缩,以免引起肌肉的疲劳和松弛。例如,正确的击拳方法是:拳将要打到目标的一刹那间才急速把拳握紧。从生理学角度看,肌肉放松的方法掌握得越好,就越能经济地使用能量和尽快地补充被消耗的能量。

第三,改善肌肉的协调关系。运动生理学的理论表明,提高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性,能增加有关动作的速度。其原因在于各协同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就能减低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从而更有利于主动肌群收缩,提高动作的速度。

二、力量重

力量是针对踢、打、摔的力度而言,只有踢、打具有力度,才能具备有效的“杀伤力”。只有进攻力量大,才能重创对手。摔法也是一样,只有力量大,才能获得快摔的效果。要加大攻击力度,除受训者必须具备力量素质外,还要提高全身发力的协调性。行家们说:“腿腰臂发力要聚,出手不凡力自整”、“力由腰发多根基,贯人两肋四肢躯,发到手足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这充分说明任何一个动作的发力,都是通过腰的作用点而贯至四梢(两手和两脚),没有高度的协调性,很难使动作发力完整。

实战中处于你进我退或你攻我防的激烈拼搏中,所用方法必须有一定的力度,才能做到“清晰有效”,同时才能给对方一种威胁。例如击拳,要做到快速有力,就要发挥脚、腿、髋、腰、肩的共同作用,协调配合,并应根据肌肉发力顺序的原则,由大块肌肉首先工作,使身体(环节)从静态变为动态,以利于身体(环节)启动;中等肌肉次发力,使已获得一定速度的身体(环节)进一步加速;小块肌肉最后发力,主要是控制拳的运动路线和幅度。这就是说,格斗术的进攻动作都应从下肢有力的蹬地开始,通过躯干、肩部的扭转来带动上肢,或通过转髋、摆臂提高下肢摆动腿的运动效果。一个进攻动作仅靠局部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全身协调一致。同时在发力的一刹那,配合呼气、屏气蓄劲,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最终达到增大打击力的目的。

格斗术由于动作的特点和目的性不同,人体肌肉瞬时功率的发挥特点也就有所不同。通常所谓肌肉的爆发力,是指较短时间内产生一次性较大或最大的肌肉功率。例如,各种拳法、腿法、摔法动作就要求这种形式的肌肉功率,而持续耐力性周期性动作,如竞走、长跑等,则要求人体肌肉发挥持续耐力性功率。实战中要提高动作的打击效果,实际上就要尽量提高动作的速度和打击力量,即提高瞬时功率。对于动作的速度和打击力量仅靠某一环节或肢体的独立运动是不行的,必须根据速度、力量的叠加合成原理,靠全身各环节的协调配合,最终在肢体或环节末端体现出来。

三、力点准

力点泛指进攻动作的着力点必须准确。力点不准,极易造成伤害事故。如弹踢,技术要求绷脚背,力点在脚背弓处或小腿胫骨下端,若把力点放在脚背的趾端,不但极大地减小了动作的力度,而且还会损伤脚趾。

造成力点不准确的原因,一是动作外形上的错误,如该绷脚的却放松,该勾脚的却伸直;二是腕、踝等关节部位用力的一瞬间紧张不够;三是动作运行路线的错误,如弹腿做成撩腿;四是距离感不好,如踢腿时对手较远,着力点落在脚的脚趾头上。要做到力点准确,首先必须一丝不苟地抓好动作规范的训练;其次是多打移动靶和固定靶,特别是移动靶,培养距离感;第三是多进行条件实战的实践,提高判断和运用技术的能力。

四、预兆小

所谓预兆,是指做动作前暴露了进攻意图。动作有预兆,进攻不但不能实现,反而会给对手创造反击的时机,导致被动局面。技法动作的预兆主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习惯性眨眼、皱眉和咧嘴,身体先往下一沉再击打,手、脚明显先回收再击打,未曾打拳先动步,未曾出拳先动肩,未曾起腿先倒换重心等等。要克服动作预兆,应多在教练和他人的指导与监督下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也可面对镜子自我反复琢磨,利用视觉自我监督和纠正动作,使正确动作巩固定型。

五、方法巧

顺其力而破之为巧,逆其力而破之为拙。拳谚说“四两拨干斤”,这就是用力之妙所在。格斗实战靠力量取胜固然重要,但以巧取胜则技高一筹。方法的巧妙,必须将攻击时机、掌握对手的重心、控制动作的力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特警教官学格斗致命攻击的训练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