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小学时,文化课的学习没有明显的挫折感,还比较自信,最让她头疼和发怵的是体育课。小的时候,女儿身材较胖,再加上室内读书的时间多,户外运动的时间少,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比较差,体育课的运动项目经常学不会。
例如跳绳,别的小朋友拿起来就跳得又快又好,女儿却不会跳;走队列时,别的小朋友走得又好又开心,女儿却不会边走边看队形,一个不留神还顺捌,经常被老师批评;至于跳远、扔实心球等有难度的运动,就更糟糕了,体育成绩大部分不及格。她自己也认定了天生没有运动细胞,就是笨,学不会。每当女儿跟我抱怨自己没有体育天赋的时候,我就笑笑打个岔,不置可否。
其实我打内心里不同意女儿的想法,如若要成为体育比赛的世界冠军,那的确需要天赋异禀,但体育基础教育内容,应该是可以通过用心学习和努力训练完成的。但我知道她当时内心极其抗拒体育这件事儿,讲道理她是听不进去的,可能还会引起她的反感和排斥。这个时候,她其实需要的是成功体验。
心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自我效能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其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一个人如若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他就会有较强烈的行为动机,愿意去做这件事儿。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努力克服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以日益坚强的意志去完成一件事儿。孩子有自我效能感的体验,在遇到困难时,会从内在寻找力量和勇气;相反,连续地遭遇困难和挫折而不得其解,便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放弃继续学习和努力。
那么自我效能感从何而来呢?它不来自于摆事实、讲道理、思想教育、理想鞭策,也不来自于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惩戒。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成功体验;二是正确归因。成功体验是指以孩子能达得到的水平和方法,让孩子体验做成事儿的成就感(刚开始,目标可以定得低一点);正确归因是指将做成的这件事儿归因于正确的方法、付出的努力及自身的技能,并引导孩子不断给自己确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并以持续的付出和努力去实现目标。坚持的时间长了,努力和自信就成为习惯甚至是性格了。
女儿小学的体育课就在她极不自信的状态下混过去了。初中开始,体育课的要求更高了,关键是中考时,体育成绩要占40分。女儿很焦虑。于是我决定帮助女儿建立起自我效能感,消除她的无助感。
开始学篮球了,老样子,别的同学都开始三步跨篮了,她还不会拍球,被老师留在操场的角落练习,怎么练都不会。回到家沮丧极了,又气又急又无奈,直掉眼泪。
我从邻居小哥哥家借了个篮球,跟闺女说到楼下练习练习。她大吼一声:天生就没有运动天赋,练也练不会。我说笨鸟可以先飞,比别人多飞点,飞得慢点,万一学会飞了呢。软磨硬泡,把她弄到楼下。
她开始拍球,我快被气哭了。球弹落的节奏和她手拍的动作压根合不上拍。我心里骂着:这娃笨死算了,脸上带着微笑说:不错,能拍起来。不过别着急快速连拍,先一下一下地拍。也许是因为跟着我练习她没有那么大精神压力,练习了一会儿,女儿找到感觉了,就会拍了。又练习了一会儿,就拍得很不错了。
经验告诉我,在她获得成功体验的时候讲道理是最佳时机,于是我跟女儿说:“体育不好,也未必是天赋的原因,更可能是平时比别人练习的少而已。天赋固然重要,但有时候努力练习,不断总结和反思正确的方法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她似乎理解和接受了我的意思。
米长跑也是个头疼的项目。她就认定了自己的体质不适合长跑,每次体育课都想办法躲,成绩也不及格。我建议女儿找一个身体状态好的时间,坚持跑完,挑战一下自己的体质,找找感觉。她半嗔半怒地说:“累死了怎么办”?
我说以妈妈的名义保证肯定累不死,只管放心跑。
她给了我一个白眼。
那天她果真坚持跑完全程了。我故作夸张地说:太厉害了。事实证明米根本累不死你,你有潜力,总结总结经验,合理分配跑步时间,没准能快点呢。
接下来,她有信心了,每次都有进步,跑得越来越快了,后来成为女生中跑得最快的几个人之一,中考体育成绩也相当不错。再后来,体育锻炼不再是弱项,而成为她的爱好。高一开始,女儿制定了减重计划,每周末到楼下跑步,或是在家跟着运动软件进行部位训练,一年下来,减重近十斤。她开始嘲笑我这个中年老母亲,缺乏锻炼,肌肉松弛,并经常警告爸爸要加强锻炼,避免成为中年肥胖油腻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