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班集体氛围对学生心理道德塑造的影响体现
TUhjnbcbe - 2024/7/1 16:47:00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而在教学中各种心理规律的运用也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它们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

我们前边分开来谈每一心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学习的方便,事实上,在教学中不可能只是涉及某一单一的心理现象,当我们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感知规律的时候,学生不仅感知的准确、清晰、完整,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记忆,促进想象和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规律。

当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因为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好,也使感知更深刻;记忆更扎实;想象更丰富;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记忆、感知、想象、兴趣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时在某一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学理论可综合运用。

如:数学课上,老师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很惊奇:“数学老师怎么给我们上语文了?!”老师问:“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老师点点头说:“很好,下面再做一道缩句练习。”4.8加上6/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用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呀?”“缩句与列式有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情绪的发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呀?”顿时,学生活跃了。

大家很快把句子缩为“和除以积”。算式也马上列了出来:(4.8+6/5)÷(1/3x3/4)······这位教师数学课上文字题教学手段之妙,收效之佳,令人赞赏。

这里除了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了如指掌外,还与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而灵活地运用了心理学理论是分不开的。

第一、利用了“定向反射”,集中注意,激发兴趣

心理学中的“定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物出现时,学主将感受器官朝向这一事物,以便更好地感知它。数学课上,老师竟出了道语文缩句练习题,学生倍感新奇,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仔细观察。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这堂课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创设认识障碍,产生疑惑,引起思维

学生已经掌握了语文中缩句的方法,因此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在唤起旧知,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老师出了一道“怪题”--数学文字题缩句。学生从未做过此类题目,一时被难住了,在认识上产生了障碍-疑惑不解,不禁议论纷纷,考虑着,琢磨着,引起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三、抓紧“愤悱之机”,启发诱导,释疑解惑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当学生情绪高涨,神经兴奋,但又想不出准确答案而欲言又止时,老师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及时点拨启发,学生思路被打开,迅速而正确地把“4.8加上6/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缩成“和除以积”。疑释惑解,欣喜万分。

第四、巧用“迁移”规律,复习旧知,解决新题

这位老师很明白:学生在给文字题列算式时,多数错在理解有误-抓不住主要成分。学生已经在语文中学会了缩句的方法,而这正是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数学文字题列式的关键。因此,他巧妙地运用了迁移规律,让语文中的缩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从实际效果看,果然很好,不仅使学生列出了算式,而且牢固地掌握了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知道各种心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而且应理解它们的有机统一性,以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班集体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中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和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品德形成有许多积极影响。

它是学生形成集体主义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直接源泉,是推动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客观力量,也是促使学生在集体的健康舆论影响下和先进分子的带动下,不断进行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品德的良好环境。

一般说来,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提高道德行动的自觉性,学会履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服从集体要求,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品质,培养对革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培养集体荣誉感,锻炼革命意志,养成自我牺牲等优良品德。

相反,学生生活在不良的班集体或“乱班”中,常常会使他们生活更无目的,缺乏理想,不完成学习任务,纪律性差,自私心重,不关心集体,部分学生还可能形成小圈子,互相包庇缺点,故意与其他同学、老师闹对立等。因此教育者充分利用学生在集体中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对于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十分重要。

充分利用学生在集体中的心理特点

利用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需要,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上进心、好奇心,好说好动、积极好学等心理特点,有参加集体活动的需要。

他们一旦失去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常常会产生孤独感。集体活动可以使个性孤僻的学生,逐渐改变性格;亲身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魏书生教师当班主任时,为学生规定了每周必做的活动。大致如下:班会。讨论思想战线的新课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每周一歌。一年几十支歌,伴随优美的旋律记住几十首歌词。绘画。每周一节,培养美感和形象思维。三操。

眼保健操、记忆力体操、智力体操。为学习“磨刀”。长跑。抄格言、警句。

每天一则,自勉自励。野游。观察自然,陶冶情操。外出做好事。观察社会,认识事物,为作文积累素材······

持久的、大运动量的、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和训练,使学生身心获得充足的、多种成分的营养。魏书生带的、两届毕业班,名学生全部加入共青团。他带的初三毕业班,参加县里初三听、说、读、写竞赛,取得第一名。

他带的届学生,入学时体质较差,在学校运动会上只取得一个单项第三名。到毕业前,他们却囊括了学校运动会全部比赛项目的第一名。正是在这些有益的集体活动中,他所带的班级形成了人人自尊上进、团结互助的良好班集体。

持久的、大运动量的、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和训练,使学生身心获得充足的、多种成分的营养。魏书生带的、两届毕业班,名学生全部加入共青团。他带的初三毕业班,参加县里初三听、说、读、写竞赛,取得第一名。他带的届学生,入学时体质较差,在学校运动会上只取得一个单项第三名。到毕业前,他们却囊括了学校运动会全部比赛项目的第一名。正是在这些有益的集体活动中,他所带的班级形成了人人自尊上进、团结互助的良好班集体。

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善于通过集体活动来组织健全的班集体,而且善于在集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

通过提出集体的奋斗目标,来统一全班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班集体的形式、巩固、发展。

奋斗目标是理想的体现,当学生的理想、目标指向于集体活动,指向于集体发展的前景时,它不仅可以使整个集体生气勃勃,奋发有为,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奔向集体奋斗目标的活动中,更加关心和热爱集体。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们对前途的希望。”

班集体在提出奋斗目标时,要结合本班实际,注意阶段性,最好能提出阶梯式的奋斗目标,以便于循序渐进。

如某教师接了一个初三年级中最差的班。学生自卑感很强,无生活目的,感到前途渺茫。教师发现这些学生爱动爱说,劳动很好,好动感情,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和他们一起到楼外分担区去锄草。在锄草中,教师说:“看谁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就能为学校为班级做好事。”学生听老师说完就猛劲干起。教师又鼓励说:“别看咱们学习差点,可劳动要争第一名。”

提出这个奋斗目标后,大家的劲头更足了,这个班第一个完成任务,超过了“快班”。总结时,全班学生个个睁大眼睛,挺着胸脯,压在他们心灵上的“傻子班”的阴云散了。教师又提出:“9月下旬学校还要开运动会。”

话音没落,就有不少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跳远。”“我掷手榴弹!”教师抓住时机向他们提出了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运动会争取达到团体总分前三名。

同学们每天坚持锻炼,结果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还得了纪律奖。这下全班学生乐开了花。运动会结束,教师又启发学生;我们班能劳动能运动,为什么不能在学习上争第一?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一班(快班)某某同学,小时候还没有我学习好呢?”有的说:“咱们没好好学,好好学也能赶上快班······”接着老师让大家分析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

有的说反正毕业后能接班;有的说毕业后去当兵,回来还有工作,学不学都一样,有的说以前玩惯了,不爱学习了······于是老师给学生讲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及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启发他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学习,又明确提出班里的奋斗目标是赶上一班(最好的甲班),半年内先赶上二班(乙班)。目标提出后,全班学生一致努力,期中考试的成绩普遍有提高。

1
查看完整版本: 班集体氛围对学生心理道德塑造的影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