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久,大班的孩子就要告别幼儿园的生活,正式地成为一名小学生,开启新的学习生涯。
随之而来的是大部分家长们的担忧,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生活?一年级的老师拼音教学进度快,孩子跟不上怎么办?要不要提前教授孩子拼音、算术等知识?
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类问题,也帮各位家长解决心中的疑问,理清思路和明确接下来的教育方向。
首先我们大部分的家长在幼儿衔接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过度的重视知识准备,而忽略了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方面的准备,幼小衔接应是各领域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某一方面的准备。
年教育部最新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核心思想就是要确保孩子幼儿园到小学顺利、科学的过渡,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而在《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
两个文件都最终落点都是要减缓小学和幼儿园之间衔接的“坡度”,帮助孩子顺利入学,同时大力治理和整改校外培训机构,严禁违背孩子身心规律和特征的超前教育。
这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都在告诉我们,要坚持孩子“零基础”入学。
那么只要坚持让孩子“零基础”入学就万事大吉了么?
可以“零基础”,但不能“零准备”。
正因如此,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我们要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
准备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家长们可以一一对照。
一、知识
知识的准备并不是要孩子提前学习写字、拼音、算术等,进行超前教育,这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要学的,提前学习反而会严重影响孩子后期的学习习惯。
知识的准备应该是识字和阅读,对大量文字的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量以及阅读习惯,才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神兵利器”。
二、身心
身心方面分两个方面,身体方面是指在进入小学之前培养强健的体魄、科学的运动习惯以及规律的作息,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而规律的作息同样重要,幼儿园时期偶尔请假影响不大,到了小学就不一样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
心理方面是要提前让孩子了解小学、喜欢小学、具有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同时做好进入小学的思想准备。
三、生活
生活方面就是要具备各项生活自理能力,小学不会有老师每天督促孩子课间去喝水、上厕所,也很少提醒孩子根据温度穿脱衣物,这些都是需要孩子提前养成的基本自理能力。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经常有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只顾着玩耍,而忘记了上厕所,到了上课的时候憋不住要去上厕所,耽误了自己的学习也影响了老师和课堂。
四、社会
社会方面主要是指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包括适应新的集体与环境,与他人的人际交往、理解、尊重他人、乐于帮助他人。
同时敢于主动地表现自己,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拥有集体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
五、学习
最后学习方面主要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上学或放学要准备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上课时能够认真、专注地听讲,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并且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遵守固定的学习时间完成作业或是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具有正确的写作姿势以及书写习惯,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敢于及时的求教。
写在最后
很多家长初次面对孩子升学的问题难免会显得不知所措,因此我们更需要去了解政策,接受专业的指导,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帮助孩子顺利、科学的进行衔接。
我们不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生的导师。
教育是场长跑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