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向巅峰:给你硬核的跑步知识*/
接文章《世界级长跑运动员大揭秘之:训练量/跑量》:通过查阅文献和搜索关键词,整理了运动训练领域相关的科研证据,以及来自59名世界顶级的运动员和16位资深教练的相关训练信息,覆盖了训练周期和比赛安排、训练方法、训练量、训练强度、减量以及高原训练等主题。
这59名运动员包括基普乔格等人,共获得51枚奥运会奖牌(22金、15银、11铜)、62枚世界田径锦标赛奖牌(26金、14银、17铜)、56枚洲际锦标赛奖牌(25金、11银、17铜)、25枚世界田径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奖牌(15金、3银、1铜)、52枚世界田径越野锦标赛奖牌(31金、8银、9铜)、16枚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奖牌(10金、4银、2铜)和48次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冠军。其中有18人是当前或前世界纪录保持者。
本文介绍「训练强度/强度区间」部分;其余部分后面继续分享。
本系列文章内容较多,且单个主题并非一篇文章能讲全。
所以,无论你是跑者还是教练,如果有疑问,欢迎在对应评论区留言;好问题有可能获得专门写文章回答的机会哦。
揭秘系列:
「训练周期和比赛安排」篇讲了整体上如何安排训练和比赛,「训练方法」篇讲了诸如轻松跑、阈值跑等“怎么练”的方法,「训练量/跑量」篇讲了“练多少”,接下来说说训练强度——“练多猛”的问题。一、训练强度的描述耐力运动的训练量可以直接量化,而训练强度的量化则较为复杂。
比如说,教练要求跑10km,要么标准田径场25圈,要么奥森一大圈,那么训练距离基本上就是10km;而关于跑步强度,就不那么容易说了。
怎么描述跑步训练强度呢?(该次训练要跑多剧烈?)
根据大多数研究和实践经验,长跑训练中的强度基于如下几种标准:生理参数(如:心率、通气阈值、乳酸阈值)、外部工作负荷(跑步配速或训练类型)或主观感知消耗,但迄今为止尚未达成共识。
目前认为,缺乏共识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强度参数能单独作为强度指南发挥令人满意的作用。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将外部负荷、内部负荷和感知结合起来,可以提供强度特征的综合测量。
无论选择什么强度参数,描述和比较训练特征都需要一个通用的强度表。
二、不同的训练强度工具之前介绍过一个根据心率(VO2max)的强度区间(参考《心率训练实战不完全指南》),用起来比较方便。正如上面所说,单一的强度参数可能不够全面,所以有研究者制定了一个新的强度表,把多个参数综合在一个工具里,并且同时具有3区间和7区间两种划分法:
仔细研究这个工具,可以对跑步训练强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建议跑者们(尤其是跑步教练)花点时间看看。
热身通常在1~3区进行,但持续时间较短,而冷身通常在1~2区进行。
渐加速跑通常在1~3区进行。
在世界级长跑运动员中,半程马拉松和马拉松的速度绝对差距很小。因此,半程马拉松速度代表第3区的上限,而马拉松速度代表3区的下限。
还需要注意的是,生理指标和RPE(主观费力程度)通常会在比赛期间大幅“上移”,这反映了内部和外部负荷之间存在的不匹配。
例如,在马拉松比赛的后半程,心率可能每分钟增加约20次(进入"4区或5区")。
因此,该工具中所写的数值主要作为训练指南,用来指导训练。
欢迎评论区交流。
文章列表:
《世界级长跑运动员大揭秘之:训练周期和比赛安排》《世界级长跑运动员大揭秘之:训练方法》《世界级长跑运动员大揭秘之:训练量/跑量》《心率训练实战不完全指南》《简单有效的『数字化训练』-心率区间》《详解最大摄氧量VO2max:衡量心肺能力的有效指标》《一次训练同时刷新5km、10km和半程PB,是怎么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