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4日,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骆继宾先生逝世,享年86岁。中国气象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发布了讣告,湄潭县委、县府发了唁电。
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这个人。很多人对骆继宾先生并不熟悉,在此,我们辑选了有关骆继宾先生的资料和文章,以此来纪念骆继宾先生。
骆继宾,年生,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央气象台预报员、预报组长、科长、中央气象台业务负责人、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气候办公室主任、资料加工处处长、国家气象局副局长。
以下是中国气象局网站年12月25日发布的讣告:
骆继宾同志逝世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骆继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2月24日0时8分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86岁。骆继宾同志是江苏句容人,年3月出生,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大学本科学历,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参加工作,历任中央气象台预报员、预报组组长、预报科科长、中央气象台副台长,中央气象局装备规划组副组长,外事组组长。年4月,骆继宾同志作为年以来第一位进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任职的中国气象机构工作人员,先后任职世界气候计划办公室主任、世界天气监测网司处长。年回国后,任原国家气象局副局长,国务院农业区划领导小组成员,亚太天气预报学术讨论会主席,台风委员会主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次评估报告对策工作组协调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根据家属意愿,丧事于12月25日在常州殡仪馆从简办理,不举行遗体送别仪式。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等同志通过多种形式对骆继宾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来源:中国气象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以下是湄潭县委、县府的唁电:
以下是骆继宾先生撰写的一篇回忆录:
早年预报员生活掠影骆继宾极简单的日常生活年秋,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至中央气象台当预报员。那时朝鲜战争刚停战,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军委气象局也刚转归政务院成为中央气象局.但干部供给关系还归部队,所以大家都还是穿的军装,享受的是供给制待遇。我来当然也按此规定,穿上了正规的军装,有八一帽徽和胸章;其它还发有被子、床单、蚊帐、布袜等。伙食免费,此外,每月还有15元的生活津贴,仅够买一些肥皂、牙膏等洗漱用品及外出的公共汽车费;女同志外加几块钱的卫生费,仅此而已。除少数台长、科长、主任等领导干部外都住集体宿舍,四人一间的平房,冬天自己生煤炉,不会生煤炉的就只能挨冻。大锅饭的伙食并不差,和当时南方大学校里食堂的水平相差不多,头两年差一些,选择性少,且有粗粮;年底改为薪给制后食堂可能比现在局里还要好些。总之,当时的生活极其简单,既保留了些军队的作风,是军人却又像在校的大学生。当时我刚出学校倒也并不觉得艰苦。最年轻的机关单位那时候中央台是一个很年轻的集体。台长不到四十岁,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预报科)、以下简称‘联心’主任由中科院顾震潮和陶诗言先生兼任,当时他们也只有三十三、四岁。预报员多数是二十多岁,个别的有近四十岁,最年轻的只有十六、七岁(如彭光宜、陆家琏等),他们是由短期训练班培训出来的,我本人刚参加工作是二十一岁。填图员、报务员、观测员多数都不到二十岁。据有人估计当时中央台的平均年龄也就是二十四、五岁。是中央国家机关中最年轻的单位之一。紧张的工作,努力的学习那时短期预报组的值班制度比较奇特,可能是学习苏联的结果,共分三个班,每班六、七个预报员,负责二十四小时的天气图分析和各项预报,除上午天气会商在一起(主任、组长也参加),其它时间工作上有明确分工并相互衔接,平均一个人只能睡4-6个小时;第二天休班;第三天是学习班,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天气分析、编码等操作性工作占的时间很多,完成时间规定按分钟计,因此,不能有半点耽误。手工操作的时间多了,考虑预报的时间就少了,加上当时可用的资料很有限。做预报怕报不准总有压力,报了下雨,怕它不下;不报下雨怕它下,心理老放不下。各项制度比较严格,如交接班制度、会商制度、发警报的程序和格式、叫班制度、班会制度等都是在那时就定下的,以后有所改进和完善。下班后要开班会,回顾、检查各项工作有无差错,制度是否认真执行,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预报员班下的业务学习主要是自学,多数同志都抓得比较紧,各有计划。有的学外语(俄文、英文),有的学理论(动力气象)等。‘联心’每周或隔一周有报告会,有研究成果、有介绍国外动态(如介绍恰内的数值预报原理,美国的中期预报方法等)、有天气总结。顾、陶两位主任有时亲自给我们讲课。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有报告会我们也可以去听。-年台内的苏联专家涅克拉索夫讲‘苏联中期预报方法’,北大的苏联教授阿基莫维奇讲‘动力气象’,我们也可以去旁听。那些年在业务学习上还是有不少长进。没有上过大学的同志(包括一些填图员)多数在自学高中课程,准备考大学继续深造,后来确有相当一部分上了大学。那些年政治学习所占时间很少,主要是学习‘联共党史’,就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党内斗争的历史。内容枯燥,距现实生活太遥远,大家都不感兴趣,应付一下而已。锻炼身体,活跃生活学习班下午4:00以后就是文体活动时间,锻炼的内容多种多样,各班和各人有所不同,有的打篮球、有的玩单双杠,有的长跑。女同志玩跳绳等。常有临时组合的篮球赛,我曾经当过篮球赛的裁判,张驯良当过场外指导。我们这个预报班五个男同志:张家诚、夏平、王文辉、高伯涛和我,比较爱长跑,那时大院没有大操场,周围没有任何围栏,除了白颐路四周也没有一条大马路,所以长跑就在大院外田野小道和乡间大车道上跑。曲曲弯弯、时快时慢,跑到哪里算哪里。西面可以跑到万寿寺一带;东面可以跑到北下关(北方交大后面)或经五塔寺到展览馆后面的小河边;北面最远跑到大钟寺,到庙里休息一下再跑回来或走回来。经常是张家诚或夏平领跑,我年轻时体质瘦弱,常常是跑在最后,但多数情况下还能跑下来。张家诚虽然身体并不健壮,但耐力不错,夏平跑得最好。岁月无情,转眼间半个多世纪就过去了,这班人现今都已垂垂老矣,白发苍苍,步履蹒跚,长跑早已成为历史。所幸的是这些人都还健在,这可能和当年的长跑锻炼也有些关系。文娱活动方面,每一或两周有一晚上放映队来放一次电影,除值班外大家都不会放过,其中有不少是苏联影片。周六晚上有时办舞会,有一批积极分子总去参加。当时的交谊舞和现在的不一样,更接近国标舞步,我有时也去凑凑热闹。那年头外出看电影的机会极少。要去新街口或西单才有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要花大半天时间。由于年轻人多,平常下班后歌声、笑声、打闹声不断,年轻人爱寻找乐趣比大学生更活跃。同志间的关系比较单纯而融洽,组织性、纪律性也比较强,从一些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叫班’。那时候半夜起来值大夜班都不用闹钟,记不清当时是买不起闹钟,还是怕闹铃把同屋的人都吵醒。都由值小夜班(上半夜)的人去集体宿舍叫班,就是去宿舍轻轻把要叫醒的人推醒,不论预报员、填图员,男同志、女同志都如此。因此经常是男同志半夜去女生宿舍叫班,女同志半夜到男生宿舍叫班,冬夏都这样。为此集体宿舍夜里都不插门,是名副其实的‘夜不闭户’。几年下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不规行为。这也说明当时年轻人的纯真。年之前那几年,没有政治运动,国家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改善也很明显,预报员和整个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都很平静。但从那以后,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反右派、大跃进、下放劳动、三年困难等等,情况就有了很大变化。青春无悔现在年老退休之后,看到年轻一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做预报时可以快速调阅大量资料和产品作参考,待遇又丰厚,我们当然羡慕。羡慕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盛世。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国家和我国气象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内心也感到欣慰。但是当回首往事时,感觉我们年轻时的生活、工作条件尽管很差,可倒也蛮乐呵、充实。我们一批青年人,在那样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育,得以成长;同时也为中央台的工作打下了些基础,做了些贡献,这是时代赋予这一辈人的历史责任。我们青春无悔。
本文来源:中国天气网
以下是我们在中国知网上查找到的骆继宾先生发表过的文章:
由于资料欠缺,我们无法找到更多关于骆继宾先生的相关资料,请大家原谅,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对骆继宾基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他对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成绩,愿骆继宾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