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白爸爸真棒
这周剑桥放榜,今年又将有个中国孩子有幸在这所世界顶级学府求学。
与美国教育的广博不同,“剑桥倾向于寻找对知识深度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对剑桥校长的采访文章)。这就决定了,在剑桥读书可能将面临着一场“学术苦行僧”之路。
今年我们的故事主人公张亮,当他终于拿到了剑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时,已过而立之年。
从清华电子到伦敦政经,再到剑桥,一路就读国内外最高学府,更何况清华本硕一路保送,在伦敦政经读了王牌专业金融数学,在剑桥和霍金在同一个系……在别人眼中,他是别人家的孩子,超级大学霸;
可在张亮本人看来,却是长达14年的迷茫与未知。这可不是凡尔赛文学,本想报建筑,却遵循长辈的建议选择了“更有前途”的电子工程,清华园的日子是“压抑”的,“先不说考试,就是比跑步、比吃饭速度,都永远争不到第一”;
逃离到英国后,他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数学专业,却因为基础不扎实,只能全部推倒重来,一边打零工,一边从零开始在剑桥完成博士学位,虽然读书的辛苦“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但他却“几乎没有迷茫和挣扎的时候”
在张亮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中国式学霸的影子,他们颇具天赋,却因种种原因被打磨,被内卷,他们“不开心”;他们极其坚忍,哪怕是花10年时间从头再来,只要有一丝希望,也将负重前行。
今天,我们来听听剑桥博士、足球队长、文艺青年张亮的故事。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表述
01。
高考前根本不知道各个专业是什么
一次意外的超常发挥,我考进了市里的重点中学,这是我后来进入清华的缘起,也是我彻底告别“野孩子”生活的终章。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的童年在城乡结合部度过,上山抓松鼠、下河捉蛤蟆,成绩不用拔尖儿,只要过得去就行。
但是到了重点中学就不一样了,身边都是全市最好的学生,别人刻苦,我也要努力,别人挑灯夜读,我也得专心学习,甚至,有一次,我横穿整个大连市,就是为了去城市的另一端“抢”一本数量稀少的竞赛辅导书。
后来,我在全省三四百人的保送考试中发挥出色,锁定了清华大学。这是全中国高考考生的梦校,当然也是我的。
接下来,我要面临第一次人生选择——选专业。
说实话,我根本不了解大学各个专业教什么,更没有想好学什么专业。
我学过六年美术,当年老师建议我考美院,但父母商量之后觉得我文化课还不错就让我继续念书,后来也想报建筑,但长辈都认为学建筑找工作和出国都不容易,最终妥协,“被动”选了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电子工程。
02。
在清华,永远争不到第一
进了清华后,跟很多其他同学一样,我最大的感受也是:压抑。
先不说考试,就是比跑步、比吃饭速度,都永远争不到第一。
可以说,清华的生活很像是算法驱动的。每天一睁眼,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今天要上哪几节课,在哪个教室上;要去参加哪个社团活动;宿舍里轮班打热水,是不是轮到自己……然后立刻通过精确的运算在脑海中规划一天的路径。
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的我们,就像一辆公共汽车,天天在规定的路线上行驶,偶尔因为悸动偏离了,却又马上回到固定的路线上。
但清华也确实很好地磨练了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有些聪明,又有些骄傲的20来岁少年们的心性。
就拿被全网热议贴上“清华”标签的米体测来说,很多高中没怎么锻炼的学生,刚进清华可能只能跑18分钟,但是第二年、第三年,你会发现他们一直在进步。
这其实就是清华教会我们的理念:人生其实是一次长跑,考上清华,好像是冲刺,但其实只是跑完了前面的米,后面还有很长。
你要学会坚忍,学会积累,最重要的,是学会欲扬先抑。
△张亮在清华硕士毕业
03。
硕士毕业,做了人生第一次主动选择
真正决定出国留学,是我在清华继续攻读电子工程研究生的时候。
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早早地锁定IBM、微软一类的公司,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我真正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回到年,迈入大学前的那次抉择:我要选什么专业?
我也是清楚自己并不喜欢工程专业的。即使到了硕士阶段,在我眼中,工程专业就像是一个“炼丹炉“,很多时候缺乏理论的指导(尤其在中国),料放多了就加火,火大了就加料,无非是一个trade-off的过程,当然有时还有爆炸的危险。
此外,工程的东西在于不同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大部分是外国人定的,我们的技术仿佛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
这时候,我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金融数学,这个在国内方兴未艾,充满新鲜感,我又比较感兴趣的专业。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做出如此重大的选择。
有了目标之后,我选修了大量数学系的课程,对数学在金融中的应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多学些知识,也为了走出国门感受一下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我申请了伦敦政经的金融数学专业。
△伦敦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