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爱开玩笑的王悦,绝对比大多数人都懂得什么是快乐和幸福。在影响人快乐和幸福感受的神经递质中,多巴胺和内啡肽霸占了整个领域。多巴胺是由脑内分泌的一种物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它的获得比较容易,比如美食、游戏、娱乐节目,来得快去得也快。内啡肽则需要有一定挑战性的行为才能获得,比如花费很久掌握的技能,苦思冥想写出的满意文章,高质量的社交谈话,高水平的竞技。过程有些苦,但是回味很悠长。
比如可以把枯燥的知识娱乐化,分泌的是多巴胺,真正喜欢看起来枯燥内容的人,则有另一个视角,大多数头疼的数学,在北大韦东奕眼中就十分有趣。因此有句话:少年只是多巴胺,中年才是内啡肽。浅层的快乐和深度的愉悦是两种感受,后者更能让人长期坚持,不需要过多外界的鼓励,马不扬鞭自奋蹄!
王悦自己的内啡肽之路年1月12日,《细胞》期刊发表了王悦的论文,阐述了阿片受体家族与内啡肽系统的分子作用机制,解答了这个领域里一些长期令人困惑的科学问题。两个月前她刚刚发表过另一篇相关论文。
全世界最权威的三大学术杂志《自然》《科学》还有就是《细胞》。在CNS发论文是很多科研人梦寐以求的事。CNS就是《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这三个期刊的首字母缩写。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
《细胞》收录方向主要是生命科学领域,生物、神经科学、遗传都在收录范围。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和王悦研究方向对口,把内啡肽作为研究对象之一的她,论文在顶级期刊发表,她也感受到了那份深刻的“内啡肽式幸福”。
学习精进离不开内啡肽内啡肽这类物质的分泌能起到缓解疼痛、减轻压力,心流的状态基本就是内啡肽起作用,物我两忘,高效又幸福。今年6月份,王悦就会戴上博士帽,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发。这么聪明的女孩,家庭背景一定很出色吧,事实上她来自教育并不发达和内蒙古,至少和北上广深没法比。
她小时候很贪玩,并没有被鸡娃,她自己叙述之所以愿意好好学习,是因为她的好朋友成绩都很好,共同语言的促使,让她进入良性循环的大圈。家族中她是第一个研究生,不是学二代,但是大家庭很温暖。在学习上很顺利,本科在吉林大学,保研到国科大,遇到自己的导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徐华强。她自己是导师头号粉丝,从不push她,让她感觉到科研的魅力。
高效率地读书学习离不开多巴胺和内啡肽,内啡肽可以让人长期持续读书,不断去学习一下新东西,坚持不断地锻炼,当下不一定快乐满足,后面的长时间里可以给我们带来更长久的快乐。内啡肽可以忍受延迟满足,可以持续学习而不放弃。
高级的快乐来自内啡肽的分泌更加高级的快乐是学习的内啡肽,而不是娱乐的多巴胺。真正的快乐,不是狂欢后的落寞,而是努力过后满满的充实感和成就感。现在的手机上瘾,就是多巴胺的奖励机制在告诉你,“下一条会很爽”!随着期待和耐受性越来越高,会疯狂地刷更多,感受快乐的能力会下降,要不停地加量,最后就是沉迷于手机。
我们的成就感往往与大脑分泌的内啡肽有关,你不会因为看到时一个搞笑视频而自豪,却能因为坚持背诵个词汇,阅读50本书而骄傲,感觉很高兴,比娱乐更持久。内啡肽的产生要经过努力、挑战付出心血和汗水,需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才会换来。长跑运动员会很快乐,开始当然累,一旦越过了那个点,感到振奋,越跑反而变得越轻松了。
向下的本能是多巴胺,向上的努力是内啡肽多巴胺是一种即时满足,玩游戏、看个剧、刷录音大脑立马就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是一种延迟满足,需要挑战,过程更久。多巴胺是奖励机制,内啡肽是补偿机制。比如学习外语,很难全程愉快,可是你经过1-年学习,可以顺利交流,学习的苦就是值得的。
追求目标应该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不能只让当下快乐,长期有害;而应该努力精进,忍受当下的磨炼,却可以让自己长期受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巴胺是向下的本能,内啡肽是向上的努力。多巴胺只能带给人短暂的快乐,内啡肽却能带给人持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