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业绩逆转大基金增持,IDM龙头还有哪些注
TUhjnbcbe - 2024/12/22 17:47:00

文丨杨阳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2月22日,大A多只个股下跌。可在一片凄风苦雨中,多年增收不增利的士兰微,却逆市上涨了5.29%。谁给了它这份逆行的勇气?

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由国家牵头成立于年9月,先后投资了23家上市公司和70多个投资项目,涉及设计、制造、封装等半导体产业环节。

21日晚间,士兰微宣布与大基金二期共同增资旗下公司“士兰集科”。总增资额为8.27亿元,其中大基金二期将出资6亿元认缴约5.61亿元新增注册资本,士兰微将出资2.85亿元认缴约2.66亿元新增注册资本,士兰集科另一大股东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厦门半导体”)放弃优先认购权。

本次增资价款将用于24万片12英寸高压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芯片技术提升及扩产项目,加速12英寸产线建设进程,帮助士兰集科产能持续提升。

图表来源:士兰微公告

这并不是大基金首次投资士兰微旗下公司。据《正经社》分析师所知,早在年,大基金一期就曾和士兰微一起增资士兰微旗下“集华投资”;而在年12月,又参与了“集华投资”的第二轮增资,两次增资合计5亿元,共持有48.78%的股权。

年11月,杭州士兰集昕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万元。年3月,士兰集昕第一轮增资,大基金和增资后的集华投资分别出资4亿元,共同增资士兰集昕,增资后大基金和集华投资分别获得士兰集昕48.78%的股份。年6月,士兰集昕8英寸线得以顺利投产。后来,士兰集昕又完成了两次增资,大基金由于没有追加资金,持股比例降至29.34%。

至此,大基金一期和二期都选择了士兰微。23日、24日,士兰微的股价继续上行,涨幅分别为5.25%、1.30%。

01大基金站队的考量

士兰微为陈向东、范伟宏、郑少波、江忠永、罗华兵、宋卫权、陈国华等7人联合创办并实际控制,成立于年,登陆A股于年,是国内首家半导体上市企业。

与中芯国际这类代工厂追求先进制程不同,士兰微生产的芯片隶属于功率半导体门类,产品主要用以转换并控制电力,因此对芯片内含的晶体管数量要求不高(注:制程工艺越高,晶体管的体积越小,单位面积内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越多,芯片性能越强)。

不过,由于特殊的物理特性,功率半导体被广泛地用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工业自动化以及消费电子、家电等领域,主要分为功率器件(分立器件)和功率IC。功率器件中,又有着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等三大类别。其中,功率器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种类是晶体管,常见的是BJT、IGBT、MOSFET。

士兰微业务从电源管理器件、电机驱动模块,到LED控制芯片、晶闸管、二极管、MOSFET、IGBT等都有涉及。

大基金的“站队”,更多是出于对国产半导体的战略考量。一是,中国功率半导体需求占全球总量的38%,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国,但中高端功率MOSFET和IGBT的自给率却不足10%。可以预见,功率半导体有望成为国产替代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二是士兰微是国内为数不多具有采用IDM模式、具有自建功率半导体产能的企业。从全球发展来看,12英寸晶圆逐渐成为主流,8英寸转12英寸是半导体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

图表来源:《正经社》整理制作

02缺芯潮带来的机遇

其实,士兰微最开始采用的是Fabless模式,仅设计不生产芯片。在年前后,士兰微建立起自己的芯片制造基地,并在此后的十几年中,逐步完成5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多条产线建设,实现了Fabless模式向“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综合一体的IDM模式的转变。

IDM模式能够有效进行产业链内部整合,设计、制造等环节协同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挥技术潜力并推行新技术,在产能紧缺时颇具优势。在年愈演愈烈的“缺芯潮”中,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顾年,作为缺芯“重灾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功率半导体颇受瞩目。IDM模式下,士兰微拥有自建产线,能够实现自产自销,而无需像众多Fabless设计厂商一样,哄抢代工厂产能。

那么,士兰微有多少产能?

以年产出口径(年年报还未披露),年产出.54万片,在6英寸及以下的芯片制造企业中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

8英寸月产能规划8万片,年产出57.13万片,12月实现月产能6万片的目标,8英寸产能位居国内第四。

士兰集科的12英寸一期于年12月21日正式通线,月产能规划4万片,年将加大工艺设备采购力度、加快工艺设备安装和调试,预计在年四季度形成月产12英寸芯片3万片的生产能力,12英寸产能目前位居国内前五(不包括存储厂商)。

在供不应求的功率半导体市场,产能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的士兰微,打开了业绩上升空间,在产能为王的年实现“躺赢”。

就在前不久,士兰微发布了年年报预告,预计年度归母净利润将增加14.5亿元至14.64亿元,同比增长20倍以上,这是自公司年上市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图表:士兰微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年)

图表来源:同花顺

当然,作为理性投资人,我们也要看到年度士兰微在股权投资方面,获得非流动性金融资产增值5.8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40%以上。

不过,即便刨除这部分带来的影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也达到了12倍以上,创历年新高。

03可能再现的考验

IDM模式是士兰微业绩爆发的底层原因,但自建产线、坚守IDM模式却让它痛苦了许多年。

事实上,年之前,士兰微盈利能力并不突出。我们看到,-年的十年间,营收从15亿元增至43亿元,上翻近三倍;但净利润却长期停滞在2亿元以内,扣非净利润更是波动起伏、多次亏损。

造成“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是IDM模式下,芯片生产线建设、运营、技术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借贷、定增、股权质押等方式获得资金的同时,士兰微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也在不断蚕食利润。

上市以来,增发股份融资共5次,共募集资金40.14亿元。随着自建产线的增多以及战略需求,近三年内连续3次增发募资,其中年为偿还银行贷款,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二期项目募集了10.9亿元。

大举扩张导致负债持续上升,资产负债率从年中报48.12%升至年中报的54.5%。

从近3年年报来看,财务、管理、研发三项费用支出,从年的6.03亿元增至年的8.45亿元。

其中-年,财务费用下利息费用连年增长,分别为万元、1.14亿元和1.68亿元。这主要是由于,和两年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多,短期借款从年14.41亿元增至20.11亿元,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从1.28亿元增至4.74亿元,仅年这两项流动负债就达到24.85亿元。

要知道,士兰微一整年的利润都不及2亿元,且年还是亏损的。

产线投产后,每年仍需要投入大量研发、技术改造和扩产资金,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等就成为IDM模式下又一难掩弊端。-年三季度,研发费用年均3.5亿元,且几乎每年都要投入6亿元以上构建固定资产(产线)。截至年6月,短期借款为23.2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7.79亿元,但账上拥有的货币资金却只有10.34亿元,这日子过得可谓是紧巴巴的。

关于经营模式对利润的影响,《正经社》分析师对比了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四家公司,其中,华虹半导体在香港上市,为代工模式,销售净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斯达半导采用Fabless模式,轻资产运营,销售净利率自年以来逐年增长,升至15%以上;华润微IDM模式和代工模式并行,在经历年低谷后净利率稳步提升。

相比之下,坚守IDM模式的士兰微销售净利率表现可谓惨淡,尤其是在年新建8英寸产线后,销售净利率进入下降通道,由于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直到年才迎来“大胜之年”。

图表来源:同花顺

回顾士兰微的发展历程,从产线建成,到产能逐步放量,最后达产满产,堪称一场长跑。年的业绩爆发,是积累了十余年的结果,并非一日之功。

最后总结一下,士兰微的IDM模式利弊皆很明显,赶上国产替代提速的当下,坚持长期主义,终于有所收获。但值得重视的是,放眼更长的时间维度,“缺芯潮”毕竟是偶发的较为极端的情况,市场供应最终将会迎头赶上,届时,其重资产的IDM模式及其引发的现金流不稳定、偿债能力弱、长期亏损等诸多硬伤,再次经受考验将是大概率事件。

责编

唐卫平·编辑

杜海·百进·校对

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业绩逆转大基金增持,IDM龙头还有哪些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