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九卦金融云的逻辑大风起兮云飞扬
TUhjnbcbe - 2024/12/29 9:54: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者:王丰辉来源:莫道寻常1大连的冬天,冷不冷,全看有没有风。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自西北向东南,呼啸入海,裹挟而走的,是临海城市本该享有的“暖冬”。环大连的渤海是天然的空调,不断得水气蒸腾,缓解了北陆的干燥。在大连上方几千米的高空遇冷,水分子聚集在微尘周围,凝华为小小的冰晶,将冬日的暖阳之光,散射到各个方向,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云。这些云呈丝条、羽毛、马尾状,柔和光滑,直如雪蚕织成的锦缎,学名毛卷云。我们从地面抬头望去,白云朵朵,貌似是孤立的,风卷云散,但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登过黄山的人都知道,是有云海的,云峦如聚,波涛如怒,可谓一景。但再大的云海,也不过是地球上庞大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包括蒸发、降水、渗透、径流等多个环节,其范围可由地表向上伸展至大气对流层顶以上,地表向下可及的深度平均约米,由海洋、陆地和一系列大小水域组成一个生态系统。于是,我们再来审视每一朵云,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孤立的,千变万化的背后有其自然本质,是生态的一部分。初观小如芥子者,复观可大如宇宙。2在仰头看云、低头看书的机械中,我把勒庞的《乌合之众》又读了一遍,以此自省。当市场上,某一个概念或者理念甚嚣尘上时,要警醒;当隔壁阿姨劝你赶快买股票时,要警醒;当媒体对某件事情铺天盖地一个论调时,要警醒。这几年,我经常接到会议邀请,话术一般是这样:我们这儿有个互联网金融的会,请了很多专家;有个直销银行的会,请了很多专家;有个金融科技的会,请了很多专家;有个场景金融的会,请了很多专家;有个开放银行的会,请了很多专家;有个金融云的会,请了很多专家。我自己特别喜欢行业交流,也因此受益匪浅。但会议经济对于热点的追逐是行业的晴雨表,折射出金融从业的躁动和迷茫,一方面固然欣喜,欣喜于日日新,说明有思考和碰撞,但另一方面也要警醒,因为金融是长跑,比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花样新,而是活下来,活得久。我们对这些名词寻根溯源,也会发现,多数情况下并非金融从业提出,这些名词的词藻是如此华美,诞生之初就带着向资本市场讲故事的意味,而用名词、概念讲故事,是基于估值的玩法,金融机构是要按照“三不”原则远离的:不应、不能、不敢。本山大叔说过:喊啥大忽悠,别叫我艺名行不行?你想借着新名词寻找出路,而对别人而言,新名词就是出路。P2P一地鸡毛之后,回头盘点,落袋为安的是P2P系统的软件供应商,这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大自在。消费金融铺天盖地的时候,那风好大,能把大象吹起来,你要是不薅一把消费信贷的羊毛,感觉如同错过了黄金时代。但,某机构表内信贷余额仅占平台撬动信贷余额的2%左右。但,某优秀银行的最近半年报显示,消费信贷与车贷、装修贷、教育贷等等加在一起,在全行零售贷款中仅占3.81%。这不是讨论对错,消费信贷非常好,数据建模非常好,我是坚定的赞美者,但作为从业者,当浪来时,第一优先级不是与浪共舞,而是要看清到底是什么浪,再决定自己是否要一起浪。不冷静的时候,去看数据,让数据说话,这才是数据的价值。3前段时间朋友圈“中台”刷屏时,朋友问我观点,我说,中台是个好东西,但具体到某个机构,很难说。这就跟谈恋爱、找对象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把“好”与“适合”混淆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架构必将纷纷涌现,从一眼终局的视角,新能源必将替代化石能源,但大家现在都选择电动车吗?从这个角度讲,做选择的时候,“好”不应该作为标准。所以,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直销银行、金融科技、场景金融、开放银行、金融云以及未来许许多多的概念、理念、名词时,我们的视角,不应聚焦在好不好,而应聚焦在是否适合,适合的才是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好。好者,美也。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述真正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而这恰恰是“适合”的描述。以好坏做标准,往往夸大某个维度的价值,而“适合”是多个维度价值的均衡。中国最伟大的图书管理员领导中国革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叫中国特色,中国特色通俗的解释,就是“适合”。再者,新的名词,其实是一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至于装什么,谁掌握着最终的解释权?细究这些年的金融转型之路,在一个个新的名词指引下,哪些成就是新名词带来的?恰恰相反,我认为那些取得成功的机构,来自于一路的坚定,没有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没有被带偏。上面的任何一个名词,上升到理念,其实都是“好”的,其最大的应用价值,应该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4关于金融云,也是“好”的,代表了金融如水、如电的未来。本文我想表达四个观点,正如本文开头对自然世界一朵朵白云的审视:金融云是生长出来的;金融云不仅仅是云;金融云不是孤立的;金融云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第一、金融云是生长出来的阿里云是怎么来的?内部人士会告诉你“五彩石”的故事,会告诉你他们在传统IT架构下的痛苦;腾讯云是怎么来的?内部人士会告诉你“偷菜”的故事,会告诉你他们如何在蜕变中坚定。科技巨头的故事最近不怎么受欢迎,但我们深入了解其路径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其创新最初都是来源于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当自身问题解决之后,再提炼、抽象为产品或服务,向外输出。这其实是“生长”的路径,跟小孩的教育一样,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认知的拓展都要循序渐进,最新的人类脑科学研究成果也佐证了这一点。但凡生长,就有阶段的概念。我之前陈述过这个道理,全国可称之为银行的有四千多家,虽然大家都在年,但技术架构、产品设计、服务水平、数据质量、人员素质、战略认知、组织弹性是千差万别的,相互之间5年乃至10年的差距并不夸张,并且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之下,这种差距不是逐步缩小,相反将逐渐变大。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中台、开放银行、金融云是每家都需要的吗?真的不是。每家都需要转型,这是真的,每家都需要一个解决方案,这也是真的。如果要对2B机构提建议的话,不要去输出中台、输出开放银行、输出金融云,这是卖方的语境,眼中不能只有“锤子”,而买方需要的是“那个洞”。有一家规模超万亿的银行,其数字化转型已走在前列,其科技部负责人说,他们对金融云依旧是谨慎的,目前的做法还是倾向于按照稳态和敏态划分业务,稳态部署虚拟化就可以了,敏态才会考虑分布式和微服务,千万不能人云亦云,要务实,要考虑自己银行所处的阶段。我自己是技术出身,写过代码,做过架构,但我特别不喜欢拿虚拟化、分布式、金融云这样的词汇说事。通俗的说,虚拟化是用来解耦的,把逻辑和硬件分离;分布式是解决算力的,搞定资源池。我从来不认可技术驱动,我推崇业务驱动,每一个我们搞不懂的技术术语、专有名词背后,都会有一个非技术领域的真实的业务需求,我们要把技术术语还原到真实的业务场景,执着于技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放在银行也是如此,如果只用虚拟化就能解决的,就不要忽悠我连分布式也加上。前进半步是先进,前进一步就是先烈。这种先烈并非说技术不先进,而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复杂的世界,银行更是复杂的组织,评估和评价一件事情有多个维度,要在多元之中寻找平衡,谁人不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实从生长、阶段这个视角我们还可以升华一下,就是任何事物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内在节奏与外部扰动。当外部扰动发生时,内部节奏就会被打乱,原本的平衡遭到破坏,我们总是希望趋向稳定,那么稳定到哪个点呢?我们设定三个点A、B、C,A代表退一步,B代表原点,C代表进一步。如何在外部扰动之下平衡到C点,如何借助外力进一步转型成功呢?还是要看内在节奏,人无法长生,树无法参天,内因决定终局,外因决定速度,如此而已。5第二、金融云不仅仅是云前文提到稳态和敏态的问题,我也逐渐承认,对于致力于转型的银行而言,双模IT应该是一条必经之路。对于传统IT架构、研发、维护,我们是有概念的。那么大家觉得,阻碍敏态部署的是什么,阻碍开放银行的是什么,阻碍上云率的是什么?站在2B厂商的角度看,如果交付金融云,交付的到底是什么?前段时间,我跟一家银行系金科公司负责人交流,在银行系他们家公认金科输出做得最好,她说切入大行要靠咨询,咨询改变认知;切入小行要靠业务,事实胜于雄辩。现在金融机构面临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组织机制、数据驱动、业务模式、生态体系、风险防控等多个方面,一个产品、一套产品,解决不了问题,金融机构需要的是,改变现状的解决方案,改变现状的突破点,从方向、路径到措施,这涉及到组织如何调整、IT如何重塑、数据如何治理、产品如何设计、运营如何提升、人员如何培养、对外如何合作、风险如何把握等等。为什么我们会提到C和B的不同?C的刚需是体验和性价比,B的刚需是同路人、是伙伴、是互相成就,在B的领域才真正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金融机构作为B,决策流程是复杂的,产品体验多么好,金融云多么稳定,这是前提,但招标怎么也得三家供应商,我觉得金融云市场前三的供应商都没有问题,到底选谁呢?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产品之外,二是生意之外。以我现在的认知,我认为产品之外,就是服务的问题,这个服务我定义的是大服务,不是小服务,大服务是什么意思,曾经喜欢逛曾经的东莞的朋友最有发言权,叫“一条龙”,并且是可以标准化的“一条龙”。服务质量好不好,表面看貌似是由态度决定的,其实不然,这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有方法论的。除了服务的标准化,还有差异化,服务好不好,标准化是前提,但差异化最难,好的差异化意味着“超出预期”、“给予惊喜”。曾经有一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我很早就看过,我当时就在思考海底捞服务做得好,本质是怎样的?两个字,信任和授权。给一线信任,是激发创造力,有了创造力,才会超出预期。但信任不是空口白牙,实现方式是给一线授权。所谓生意之外。2B的现实目标是每一笔订单、销售规模、市场份额,但要达成这些,必须逼迫自己把订单等现实目标作为副产品,在实践中首要目标是成就这些金融机构,解决这些金融机构最痛的问题,通过成就他人成就自己,通过解决他人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最鸡汤的案例是,罗振宇与华为销售的段子,华为销售为拿下得到的云订单,给罗写了封邮件,其中两条是“我们为得到的企业知识服务,挑选了一个优质客户,只要得到愿意,万的订单马上就可以签。这个合作,跟得到是否选择华为云做数据服务商,没有任何关系,请你们不必有压力。”这个案例很好得佐证了,一线的权限与生意之外的逻辑。也有朋友跟我交流,说这案例太鸡汤了,罗振宇也太容易煽情了。恰恰相反,我认为罗是非常有格局的,他看中的肯定也不是想签就能签的万订单,而是华为这个2B领域的导师和领路人,而销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知道罗的痛点。6第三、金融云不是孤立的前段时间,圈中有朋友准备出版一本《云银行》的书,让我帮忙出谋划策。受限于能力,我也就提些小建议,其中就探讨过这么一个话题,云银行是孤立的吗?朋友说,恰恰相反,不存在一个孤立的云银行,金融云和产业云是共生的。我深以为然。我们看金融行业这几年的风云变幻,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走到外部颠覆和自我怀疑的低谷,再在谋求合作和自立更生中奋起挣扎,得益于监管导向和金融固有的风险暴露,现在貌似又回到了主场,起码金融科技的大旗已是由金融机构来扛。转了这一圈就像一个循环,外部扰动冲击着内部节奏,内部节奏走到了新的平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金融出圈了,边界模糊了,终局将是跨界。把历史的时针倒拨回十年前,金融是封闭的,要做一笔金融交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必须跨过银行设定的门槛,在银行掌控的圈子中。就拿信贷来说,“谁贷款谁举证”,事无巨细、材料多多,客户觉得麻烦,但银行也不掌握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划三个圈,企业客户的生产经营是一个圈,个人客户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圈,银行的经营是一个圈,在十年前,企业客户圈、个人客户圈与银行圈的交集只有金融交易部分、金融资产部分,那时的银行甚至都不会记录跟客户交互的中间过程。而十年后,我们再看这三个圈,在企业客户圈,银行已经由资金流开始介入信息流和物流,在个人客户圈,银行已经在场景中谋求了一席之地。再往后推十年,金融的走向是什么?金融将全面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全面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那么,存在孤立的金融云吗,以云形态存在的银行,如何与产业云结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站在金融云供应商的角度,想卖给金融机构一朵金融云;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想全面融入无数朵产业云。那么生意应该怎么做?其实有两个,一是以产业云的方案带着金融机构一起步入产业云,二是建立更适合融入产业云的金融云。再谈另一个问题,金融云是不是也算一种产业云呢?当然是。那么无数朵产业云的终局是什么?是互联。通过此,可以大胆猜测一下,移动互联网有船票,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卦金融云的逻辑大风起兮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