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9岁的她来到北大
在燕园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导
年,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同年,她登上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
她是刘颖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挂职)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
对待生活满怀热情
今天,带大家走近
这位“学霸女神”的精彩人生
刘颖从小就对大自然
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
喜欢观察蚂蚁搬家
爱读《十万个为什么》
中学时尝试从香蕉中提取DNA
高考,刘颖填报了南京大学生物专业
并坚定勾选了“不服从专业调剂”
进入南大后
刘颖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
“在本科毕业后一定要继续深造
最终能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和实验团队
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生命问题”
本科毕业后,刘颖考入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读博
起初,她不能完全听懂英文授课
于是就在上课时录音
晚上花两三个小时反复听
直到听懂为止
前两年的几个课题都进展不顺
但她并没有气馁
“科研像一场马拉松
认准了,再辛苦也要坚持”
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后时
刘颖将线粒体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29岁时,刘颖在北大
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主要研究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
年,在北大工作近六年的刘颖
凭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成为“科学探索奖”的首届获奖者之一
年9月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立
刘颖担任副院长
教学和科研以外
刘颖热衷于科普教育事业
她参与录制了一系列
小学生命科学课视频
与媒体合作开展公益读书活动
她还参与科普书籍的翻译和审校
参加科普类节目的录制
尽其所能地分享科学知识
刘颖(左二)参加《我中国少年》节目录制
科研中的刘颖严谨较真
课外,她又像个亲切的邻家姐姐
喜欢和学生们聊八卦、聚餐、玩密室
她爱唱歌,参加了教职工合唱团
也爱长跑,是一位“马拉松老将”
个人简介和代表性论文
刘颖年出生,-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年留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年作为HelenHayWhitneyResearchFellow医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于年底起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线粒体与衰老研究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HHMI国际研究学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
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MolecularCell和CellResearch等权威杂志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目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围绕细胞稳态调控,主要集中于线粒体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细胞在营养物质匮乏时的应激性代谢调控机制。
工作中的刘颖
刘颖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科院。年,刘颖以校友的身份重回母校,在南大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有过一段十分“接地气”的发言。
在发言中,刘颖勇敢自曝,“在这个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个场景像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唇枪舌剑的新生辩论赛,冬天的夜里抱着热水袋和室友一起学习,拼了命的学可是有机化学期中考试依然没能及格……”
顿时,“高冷”女科学家的形象被打破,新生们“哇”的一声赞叹出来:“学神”级的学姐,当年竟然也挂过科?
图源:华夏地理刘颖在辅导学生做实验
“是期中考试没过哦,后来期末考还是顺利过关了。”坐在刘颖办公室里再度和刘颖聊起这篇让新生们觉得毫无距离感的发言稿,刘颖一下笑了出来。她选择南京大学生物系的过程颇为戏剧性,也足够自信。
“我当年的高考分数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了,但我太喜欢生物了,但清华北大的生物专业在当年是省里前几名才能录取的,于是就填报了南京大学生物专业。”
大学毕业后,她考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留学第一年不能一次性听懂英文授课,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花两三个小时来回听录音,直到听懂为止;刚进实验室时,她甚至不会做最基本的转化实验,周末实验室没有其他人,她就向隔壁实验室的师兄求助。
与后面的困难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我读博的前两年挺拼挺辛苦的,当时前后做了有四五个课题都不顺,怎么做都不对,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刘颖甚至开始动摇:要不要换个专业?至少付出能有些回报。
性格好强的她并没有屈服。她开始换个角度思考失败的意义:实验没成功不能说明没有收获。就像爱迪生尝试各种材料做灯丝一样,失败是试错的过程。那时候刘颖非常拼命,每天做实验到晚上十一二点。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能早一点发现这个实验走不通,那我可能就早一点走到正确的路上了。
拐点在两年之后出现:别人尝试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一个课题,刘颖做了不久就成功了。相关论文于年夏天顺利在《科学》杂志发表,刘颖的科研之路由此峰回路转。
“我当然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能应用到临床上,但现在还处于最初、最基本的研究阶段,距离药物研发还很遥远。”刘颖说,“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
科研生活努力平衡
每晚7点,刘颖从实验室赶回家中,她的孩子在等着她。
事业与家庭难以平衡,是很多女性都会面临的困境。刘颖曾经并不担心,认为工作稳定后再要孩子,就能轻松兼顾两者。但孩子出生之后,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依然会影响工作进度,刘颖曾一度为此纠结。
“孩子的成长不能错过。她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的陪伴。”刘颖说:“所以我只能在工作时间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高效工作,她有自己的秘诀。她注意抓重点,把精力集中在现阶段最重要的事。一般人都会有思维跳跃的时候,做着手头的事情,又想到去完成另一项任务,在切换思维的过程中耽误了时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刘颖严格规划。她甚至用计时软件提醒自己:工作25分钟,再花5分钟时间处理杂事。
她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人家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什么要让家人为我的工作买单?我希望他们有快乐的家庭生活,所以我只能努力提高效率、把事情做好。”
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穿着石榴红裙子的刘颖看上去有些单薄。很难想象,她最大的业余爱好竟然是跑马拉松。
刘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时,所在城市波士顿有着浓厚的跑步氛围。创办于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全球首个城市马拉松比赛。她住在查尔斯河畔,每天从窗口眺望,都能看到沿河奔跑的人。那时科研任务很重,能聊得来的朋友又不多,跑步渐渐成了她减压的方式。
在波士顿参加半程马拉松后,刘颖明白了一件事:马拉松和科研很像,都有同样的心路历程。“刚开始很兴奋,觉得有意思。几公里后很累,一面心想何必自讨苦吃,一面告诉自己要坚持。最后冲过终点,心里又升起了成就感,想着下次还要报名。”
回国之后,她依然保持着运动的习惯。现在她每周都会坚持去五六次健身房。在平时紧张的科研节奏下,运动是她放松的好方法。“我不只把运动当成爱好,它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刘颖说,每天走出健身房后,她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翻看刘颖的朋友圈,大多是一些生活乐趣的分享。她常有这样的感觉:或许很多人认为,享受生活会影响到她的科研工作。“其实没有。未来半年,我还会发几篇文章。我的确花了一些时间去享受生活,但我在工作上也并不比别人差。”刘颖说。
对女性科研人员的建议
在科研领域,往往都是男性的世界,女性如何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刘颖说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发展,目标定了才有动力。
刘颖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她提到面试了一个学生,她想做科研,却没有选择本科毕业出国读博士,她担心出国后很难适应新环境。
刘颖对这名学生说:“当初我去美国读博,在国外也要面对各种困难,但这些东西从未跳到我的脑子里。之所以有顾虑、怕困难,可能还是因为不是那么想达成这个愿望吧。社会上的一些观念会影响女性,她们因此举棋不定,走一步看一步。如果科研对你的人生很重要,就不要过于顾虑别人的看法,保持自信,坚定地走下去。”
《一代宗师》曾有句经典台词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于刘颖而言,科研是“见自己”
她在其中找到了一生兴趣和目标
“见天地”是做科普和参加公益
而教书育人则是“见众生”
“这三件事互相连结
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更完整的人”
网友纷纷为刘颖点赞
“年轻有为”
“大学生的榜样”
来源|TOP大学来了
美编|薛苗
责编|薛苗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