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岛
追求爱情,比真心更重要的是方式。
张嘉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努力就可以成功,相爱就可以在一起,这是世界上两个人最大的谎言,支撑着我们年少时跌跌撞撞。”
对爱情没那么了解的人,总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带着一丝盲目的深情。
错以为只要自己爱得够真,对方就能看到自己的真心;只要坚持的够久,对方就能明白自己的深情;只要自己付出的够多,对方就能珍惜自己的付出。
但爱情,无法单凭幻想就能得到,有些时候追求的方式错了,不仅无法打动对方,还会让自己离对方越来越远。
所以,在追求一个人的时候,比有多爱更重要的,是能够合理地表现出自己的爱。
而感情里,当一个男生这样追一个女孩子的时候,他们的行为略显“幼稚”,往往很容易被拒绝。
不懂得提升自己,只会把精力放在对方身上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付出感”,意思是每个人都喜欢靠付出,来显示自己的价值,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但是在百度百科中,在对“付出感”的解释里,最重要的是这句话——“付出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补偿心理,但不代表这就是正确的。”
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遇见这样的情境。
一个女生或者男生一边哭一边吐槽:“我对他/她那么好,他/她为什么不懂得珍惜我的这种好。”
的确,一个人如果真的付出了,按道理是应该被珍惜,但应该被珍惜,从来不代表自己的付出,对方就一定会珍惜。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所以应该明白,真的想被珍惜和被爱,要学会的不是不断的付出,而是提高自己的价值,让对方有想要珍惜的想法。
就像逛商场的时候,有些东西哪怕摆在没那么显眼的地方,消费者还是有购买的想法,是因为这样东西她们真的需要。
反之,如果是她们不需要的东西,不管促销力度有多大,她们可能都很难滋生出购买欲。
作家苏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人就会拼命爱你。
俗世的感情难免有现实的一面——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
每个人想爱的人,大多是那个对自己有用的人;每个人想同意的追求,大多是那段对自己有用的感情。
这种有用,是能够让自己开心也好,能给自己更加顺利的未来也好,哪怕只是对方的长相刚好长在了自己的审美上也好。
因此,能否追求的关键,往往就在于自己的价值是否被对方需要这一点上。
若是一个人只会把精力放在对方身上,忘记了要提升自己的价值,付出的精力越多,越容易让女生觉得幼稚。
不考虑对方需求,总按自己的意愿付出
电影《十二夜》中,珍妮和男友阿伦大吵一架,珍妮质问阿伦:“你为什么总是不懂得欣赏我为你做的一切?”
阿伦反驳道:“我没叫你做那么多事,为什么你老是要去做那么多事?”
珍妮听了阿伦的说法,越发的委屈,她说:“因为我疼你啊”,而这句话换来的,是阿伦更加不耐烦的说:“疼一个人不是这样的。”
阿伦想要的,是一定的自由,是一段不打扰自己生活的恋爱。
可是,珍妮给阿伦的,是一直想要黏在一起,是为了对方可以放下一切,并且要求阿伦也这样对自己。
感情里,很多人都是如此,不管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还是在维持爱情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为对方付出。
自己想要无微不至的关心时,就每天黏着对方;自己想要享受生活时,就带着对方吃喝玩乐;自己喜欢宅在家里时,就希望对方能在家里陪自己。
当一个人,不清楚所爱之人的需求,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定义对方的需求时,自然很难追到对方。
比如对于一个想要体会新鲜事物的女生而言,她需要的伴侣,可能是一个能陪着自己欣赏美景,享受当下,不畏惧新鲜事物的男生。
在一个男生只会千篇一律的说一些情话,每天不爱出门,对新鲜事物抗拒的时候,哪怕他们的生活再安稳,也不是这类女生想要寻找的人,自然付出再多,那个女生都不容易为这个人动心。
亲密关系能否建立的关键之一,便在于两个人是否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若是一个人付出的好,并不是另一个人想要的好时,就算自己付出的足够多,也真的很优秀,对方也不一定心动。
所以,想要追到一个女生,总要了解对方想要什么,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付出时,成功率低,自己也会因为这种付出,显得“幼稚”。
记得亦舒说过这样一句话:“喜欢那人,追上去,无论结局如何,总算偿了心愿。”
的确,真正对一个人动心的时候,总该让自己有行动的勇气,毕竟只有敢行动,两个人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但是和行动一样重要的,是行动的方式。
如同长跑一般,若是不明白长跑的技巧,以为一开始就要冲刺的话,到了后期自己没了力气,还容易因为姿势不当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伤害。
爱情也是如此,若是不讲究方式,可能自己付出了不少,还是没有好的结局,最后自己付出的累,爱情仍旧和自己无关。
因此,追一个人,方式很多时候真的比真心更重要,尤其是不懂得提升自己价值,以及不懂得为对方考虑的时候,这样的追求,会显得自己比较“幼稚”。
—END—
今日话题:
如果一个人拒绝了你,你还会继续追求吗?
欢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