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若干话题几番成为社会舆论热点,一些原本似乎并不被认为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问题逐步显现:小到自我中心、缺乏主见,大到抑郁自杀、突发猝死。这些问题激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并逐渐把这些事情归因于: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不足、周遭的氛围过于压抑、学习的压力过大等等。这些现象固然促使了这些不幸事件的发生;然而,类似的事件频繁发生,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先分析不同层次原因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上,才有可能把这些事做好;同样,任何组织,大到国家、小到团体,也会把有限的力量尽可能集中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所谓“更有价值”,这里理解为对可预见的时间尺度下最优的资源分配——也就是说,优先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再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想到:所有“因为做的不够好而促进了这一现象出现”的事情,是我们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可以做的努力;但是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现象,我们不能把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此。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不足、周遭的氛围过于压抑、学习的压力过大等因素,是我们可以去改进的地方,也是这些现象出现的表层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