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深圳的早晨。
来到这座城市后,我几乎每个早晨都在与她交流。
我喜欢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跑动在城市的路上。
不管是寒冷冬天的早晨,还是酷热夏天的早晨,
跑在路上的我,永远都不是那个起得最早的人。
为了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身体,
我一直保持着跑步这个爱好。
我坚信,跑步可以让我把一些良好的习惯保持下来。
人活一辈子,突然的懈怠可能只在一瞬间。
很多懒散的人,已回忆不起第一次开始懈怠的时间,
但却在每个后悔的念头之后鼓不起勇气开始行动。
这些年跑过的步告诉我,
人不该让自己活得太安逸,
更不该过早陷入享乐主义的生活之中。
选择一项自己喜爱并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健康爱好,
是一个人爱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
数据为我长期坚持下去的提供了力量。
KEEP、悦跑圈、咕咚等都是记录数据的有效载体。
我喜欢用咕咚,因为它记录了我跑步的第一个数据。
由于数据连续性的问题,
一般人在选择之后基本不会半途更换。
计划和目标是我们开始一项工作的两个要素。
年,我的目标是完成公里,
平均每月公里、每天7公里。
自使用咕咚APP记录以来,
我已经坚持跑了多公里。
这些年来,我跑过深圳的很多大小道路。
跑过深南大道,跑过宝安大道,
但最喜欢迎着海风跑在摩天轮下面的跑道。
作为一名普通的、业余的跑者来讲,
跑得多远、多快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如何跑得更久、跑得更健康。
5公里是我以前跑得最多次数的距离,
也是广大跑步爱好者入门级别的距离。
一般健康人群经过短期的训练,
都能完成5公里的跑步距离。
如果我们能相对轻松地坚持每次跑步5公里,
每周跑步3至5次,
基本上就养成了健康的跑步习惯。刚开始跑步时,我也无法马上完成5公里跑。
循序渐进是做成很多的事情有效规律。
刚开始时,
我是慢跑完成1公里,后来是3公里、5公里;
刚开始时,
我1公里用时是8分钟,后来是6分钟、4分钟。
在我完成肌肉和心肺功能的有效积累后,
我才逐渐养成长跑的习惯。
当我们发现跑步的乐趣后,
自然就会开始尝试更多的挑战。
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我一直对它心存畏惧。
我从来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征服它。
在我完成第一个全马之前,
我跑过最远的距离仅是半马。
非常清楚要完成一个全马的难度,
如果没有跑量的积累更是极其危险的。我参加的第一个全马是年12月的深圳马拉松。
参加前,
我的跑步频率和距离基本上都是每周5个5公里。
如此少的训练量参加全马是有风险的。
记得那次报名是心血来潮托人拿到的邀请码,
离开赛时间非常紧。
训练已然来不及,
只能想办法把身体状态调整到最好。
那次长跑,是我这么多年来身体状态最差的一次。
由于左脚膝盖左侧韧带和右肩膀韧带有伤,
我花了近一周时间尝试身体恢复。
期间尝试做了针灸治疗,也贴了肌效贴。
为了储存糖原和增加关节润滑,我尽量不吃肉
尽量多吃含糖量高的面食和一些坚果。
这也导致了赛前三天喉咙干痒以及低烧的症状,
默默吃了三天的感冒药。
赛前的那天夜里,还因为着凉拉了四次肚子。
一切问题的根源,
都归结于第一次参加如此远的跑步活动,
身体还没准备好。
但既然选择了出发,就要坚持到底。
虽然赛前的准备令人失望至极,
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参加就是胜利。
深圳的马拉松活动一般选择12月左右,
那时的天气非常适宜跑步。
深马当天的天气很好,
天空中飘着的是像雾一样的小小雨,非常适宜跑步。
我在赛前活动完身体后,
一扫之前的阴霾,身体感觉很好。
马拉松刚起跑时人非常多,
挤在中间和后面的人是跑不动的。
我的策略是以热身和跑得舒服为主,
第1公里跑了将近6分钟。
在感觉状态还不错的情况下,
从第2公里开始,
我慢慢把配速提到了每公里5分钟左右,
一直跑了26公里。
在第22公里,甚至跑出了4分37秒的配速。
由于这26公里跑得非常舒服,
让我大意的认为过了半马之后会更轻松。
然而身体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
大意让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过了第26公里之后,
我的左脚膝盖外侧韧带又突发疼痛。
但此时放弃就是半途而废!
退出在我心里已是不可能的了!
我跑跑走走的来到第27.5公里处的医疗点,
喷了些云南白药后继续前进。
心里默默惭愧:
刚刚还敢想跑的成绩,
这会儿又觉得6小时能完赛也行。
就这样慢慢前进。
第28公里,花了6分50秒;
第29公里,花了8分04秒。
路上痛得不行了,就停下来做做拉伸,
活动活动膝盖,走走停停。
当时心里活动是这样的:
坚持到第30公里就好了,剩下的就只有12公里了;
坚持到第35公里就好了,剩下的就只有7公里了;
坚持到第38公里就好了,就可以折返回出发点了;
坚持到第40公里就好了,剩下的慢慢走也可以完成了。
每到1公里的指示牌处我都在算时间,
咬着牙想着:只要坚持跑起来,不停下来走,
保持每公里7分钟的配速就可以跑进4小时了。
就这样一路靠着信念在坚持。
慢慢地,终于过了41公里的指示牌,
看见了42公里的牌子,看见了终点的拱门。
最后几公里,我有几次想尝试停下来走,
但走路的脚竟比跑步还要酸胀!
只能切换回慢跑的模式继续前进。
到达终点的那一刻,时间定格在了3:56:00。
马拉松确实是一项极限运动,
一周只有5个5公里的跑量是远远不够的,
鲁莽参赛更是要不得的。
想接受挑战,还是要靠平常的练习。
至少每天要完成10公里的训练,
还要经常拉长距离跑,
比如半程马拉松训练、30公里长跑等。
在深马的后面十几公里过程中,
我无数次想过放弃,
但又无数次重燃信念继续前进。
就像这些年每个醒来的早上,
也有无数次想过再躺一会儿吧,
但又无数次打消念头出门跑步。
当时路上也满脑子想着,
放弃两周后的宝安全程马拉松吧,
以此来激励自己完成这个
可能是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长跑活动,
不想让自己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
可是在休息完一天之后,
我又想再接受一次家门的挑战
两周后,我以PB5分钟的成绩成功完成宝马。
也许,人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挑战中成长起来的。
跑步是一项健康的运动爱好,
我会继续坚持下去。
但这些年跑过的步也告诉我,
要经常与自己的身体进行交流。
跑步虽然不像其他运动那么激烈,
但也极易发生伤病。
在进行训练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
在出现身体不适或持续性伤痛时,
要主动休息或者寻求医生帮助。
千万不要逞强!
毕竟跑得更久、跑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