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老师:焦虑,名词,很多人以为是一种心理状态,但是它更像是一个人,而且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仔细回忆了一下,自己目前最为焦虑的事倒不是考试,也不是自己当下的迷茫,更不是自己前路未卜。倒是每天自己完成相应的任务后,自己会呆在原地,回味一会,然后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特别焦虑。
而这段焦虑的时光大概是10分钟左右,每天固定的焦虑时间段大致是自己临睡前,这十分钟里,自己会反复对照自己的任务清单,发现自己一一完成,然后自己会平静一会,但这时,一般睡不着,焦虑又开始了,十分钟左右后,确认自己真实活了一天。
完成了今天的任务而没有后悔,便能沉浸一会,不自觉自己会拿出得到电子书,发现自己书架上电子书目还有很多,一想到自己还有这么多书可以看,便会幸福许多。紧接着自己会带着幸福进入梦乡。
回顾自己一整年,自己每天晚上写留言时,也会非常的焦虑,每天面对留言就像是考试一样,深怕自己写不好,而现在则是写课灵课程。随着留言成为习惯,课灵录入步向正轨。
坦白来说,焦虑则会慢慢减弱,同时自己搭载自己大长跑+小短跑的体系成长时,发现自己在大长跑的项目中,自己都是完成的一瞬间会焦虑很多,仿佛没什么事可干了,仿佛自己的人生到此为此了。
但自己小短跑的项目中,特别是要与大家协作的项目中,每当自己在该项目正式开始前,自己都会特别焦虑,焦虑到能听到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感受到自己每一次的眨眼。我现在仍然记得10月2日我们分享会正式开始前。
而此时我在实习,幸运的是当天我们放一下午假,分享会未开始,自己便早早的守到了电脑前,也恪守自己一贯的原则:整个会议的过程中,自己未曾说过一句话。但是在开始前和结束后,自己都焦虑得能听到自己的呼吸,日后的复盘会和每一次的交流会也是如此,这种焦虑只增不减。
当然我也发现,每一次的会议结束后,自己及时的通过调出会议记录,复盘自己的发言,能减缓非常多的焦虑,在这之后,焦虑就成为了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自己原来根本无法接受,原来会觉得生活中时常又巨大的撕裂感伴随着我,自己无法接受,但是在听到王潮歌导演的分享之后,也明确了这种撕裂感会是常态,自己慢慢也就能够接受了,而我认为接受撕裂感这好的。
我无法和焦虑和解,更无法和自己和解。我知道的是,每一个焦虑的背后实则都对自己是满满的期待,在这种期待当中,有着自己不能够辜负的原因,更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这份动力,原来会以为是对现在自己的不满,后来才明白,这份动力,来自于未来成长对自己的邀请。
如果没有办法与焦虑和解,就好好跟焦虑的自己相处。争执,探讨,谩骂,以上自己都做过,但诚然,不仅仅是焦虑,是每一个午后,是清晨的朝阳,自己都能够淡然,而这是一件好事。崩溃时会抱抱自己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你好呀我是林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