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汤科技的商业化做得更好?战术是“做平台”,战略是长期主义。
11月22日,据港交所文件,商汤科技正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有望年内完成IPO。从8月底提交申请算起,审批流程仅用了不到三个月,显得颇为顺利。
从市场份额来看,据IDC统计数据,年上半年,商汤科技成为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公司,占比约11%。若从营收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年商汤科技稳居亚洲收入最高的AI软件公司龙头,超过二三四名营收总和。若商汤科技成功上市,也将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最大的IPO。
由于规模与投入体量巨大,也是亚洲最大人工智能软件公司,而今距离成功资本化一步之遥,商汤科技即将步入下一个阶段。这一成绩与商汤不断深化商业化思考,坚持长期主义的理念密不可分。
长期重注研发
8月27日,商汤科技正式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海通国际和汇丰担任联席保荐人。年至今,公司已融资12轮,共计52亿美元。
公司也首次披露了近年营收数据,三年差不多实现翻倍,累计营收近亿元。年至年,商汤科技营收分别为18.53亿元、30.27亿元和34.46亿元;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从年同期的8.61亿元增加91.8%至16.52亿元,同比增收进一步提升。
利润方面,公司至年毛利率分别录得56.5%、56.8%、70.6%,年上半年录得73.0%,较去年同期72.1%进一步提升。但年到年上半年,扣非净利录得-1.50亿元、-11.55亿元、-7.08亿元和-5.78亿元。
分析观点指出,与国内同行业上市或已递表公司比较,商汤科技毛利率具有较大优势;与海外公司相比,商汤也已远远领先于C3.AI,距Palantir仍有发展空间。券商观点认为,商汤有望凭借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通用平台)+四大落地场景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打开市场。
为何营收毛利每年都在稳步提升,商汤科技却还没“扭亏”?招股书显示,亏损主要源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亏损,即投资损益。
开销的大头在研发。根据招股书,年到年,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45.9%、63.3%、71.3%;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7.72亿元,占上半年营收的.3%,三年半共计在研发上累计投入近70亿元。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早已不是新闻,但从商业角度看,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作为行业开拓者之一,商汤科技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从未吝啬过对研发的投入。目前商汤科技已经建立了人规模的员工团队,开发人员高达七成,其中教授40名,博士多名,高精尖人才密度令同行或其他领域企业望其项背。
业内专家指出,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早期,需要较多人力投入高度定制化的碎片场景,导致人均效益低。而随着应用愈加成熟,落地场景更为明确;AI人才供给增加,人力成本下降;AI技术公司盈利和变现能力将大幅提升,或能看到明显的行业拐点。
做平台是关键
某种程度上说,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教授其实是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开路者”。
年3月,汤晓鸥教授团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布了GaussianFace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高达98.52%,首次突破了人眼识别能力(97.53%),震惊世界。此后,6月发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55%,意味着人脸识别技术开启商业化落地时代。
同年10月,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慕名前来,投资数千万美元,商汤科技由此成立。
7年以来,商汤科技一直专注于打造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协助客户提高生产力,激发创造力,以及提升经营效率。由商汤开发的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平台,是一个具有模块化灵活性的标准软件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的“AI通用工具包”。
分析观点指出,“做平台”优势良多,商汤科技利用AI基础设施SenseCore,能够大规模生产可扩展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涵盖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智能内容生成和智能内容增强等功能,可以通过将研发和生产能力整合至一个统一的底层,提供流畅、标准化、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生产流程,效率比“一个个做”大幅提升。
具体来看,商汤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