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年公布过一项针对3~12岁儿童的调查:
近五成(49.7%)的孩子没有运动习惯,七成(70.7%)的孩子运动强度不够。
有媒体发问:宅童时代来临?!
小孩子一天到晚手脚不停,怎么会缺乏运动?
——估计大多数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让我们来看一组抽检数据:
深圳3~4岁幼儿园小班儿童抽样检测显示:
体脂偏高的比例,超过50%;
骨骼肌偏低的比例达70.32%;
柔韧性不合格占65%;
平衡能力处于较差的比例高达73.33%;
心肺功能较差的占55%以上……
这组数据来自深圳的《青少年体能发展研究报告》,与台湾的调查数据基本吻合。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什么呢?
体检合格率下降!
超重、肥胖发生率增加!
近视比例居高不下!
※图注:为了纠正坐姿,防止近视,学校也是拼了,但效果我们持保留意见……问题的一大根源是:久坐,运动不足!孩子们的身体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据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近三十年来,孩子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有明显下降趋势,肺功能持续降低,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远低于日韩国家的同龄体质。
那么,孩子应该如何去锻炼?
国外的一张儿童运动金字塔图,能给你一个直观的概念:
该金字塔根据儿童的不同爱好,将运动模式分为4层:
第一层
每天都要尽可能多地运动,这也是最简单易行的。这一层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础,也就意味着在整个身体锻炼中,这层所占比例最大。
比如:多走路、和小伙伴进行户外游戏,帮助家长做家务,多走楼梯少坐电梯,整理玩具。
第二层
鼓励儿童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提高心率和出汗的运动,而且要有氧和娱乐相结合。这样的锻炼方式每周至少保证在3到5次。
比如:打篮球、踢足球,骑车,滑冰,游泳,跳绳。
第三层
重点锻炼孩子的柔韧性和力量,每周至少2至3次。
比如:瑜珈、拉伸、攀岩、俯卧撑。
第四层
即金字塔的最顶层,也可称为不需要运动的一层。
比如:看电视,玩电脑,长时间坐着,用IPAD玩视频游戏。“无运动”或“休整运动”处于塔尖,表明其所占比例应为最少。
?
3~8岁是孩子身体发展的敏感期,不少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体育锻炼时都遇到了困惑:那么多运动项目,到底该怎么给孩子选择?
推荐运动:攀爬运动
攀爬活动需要孩子调动全身的各个部分协调运作,需耍手、脚、眼及身体的综合配合。孩子攀握攀爬运动的技巧,可以促进孩子身体的协调性,使他们身千更灵活,反应更敏捷。每当孩子攀爬到一个新地方,由于距离高度的变化,给孩子的视觉带来新的感觉和体脸,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概念,又有助于孩子从新的角度去观察环境。
推荐运动:户外奔跑
户外奔跑,注意不是长跑,儿童不适合进行长跑训练,有的家长让孩子跟自己进行慢跑练习,其实是错误的。儿童只适合自由的嬉闹式的奔跑,比如抓人游戏就比较好,时间也需要控制。
推荐运动:球类运动
不管是挥臂击球、踢球、运球、排球,投掷球、躲避球......都对儿童全身发育是非常好的。但注意幼儿不适合练习网球等球拍类的运动,对肌肉生长不好。孩子5岁后,身体运动机能才真正开始向成熟发育,这种发育有人快有人慢,所以一般我们认为6岁后,才是进行某些运动的合适时机,有的孩子则可能需要到7、8岁才准备好。
推荐运动:障碍游戏
障碍游戏,或者是一些“探险”类游戏,是一类综合项目。包括在树林里奔跑,躲避树木(当然是比较稀疏的树林),还有比如走独木桥、翻滚、躲闪等等。
推荐运动:精细动作
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的发展遵循了从混浊到分化,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规律。操作积木、抓取小球等,有利于孩子双手协调能力的发展。
推荐运动:有氧健身操及舞蹈
适当的舞蹈类训练有助于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的形体发展,舞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配合。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和谐达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还有助于锻炼肢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身体素质。
推荐运动:团体规则游戏
通过玩耍,儿童了解自己的周围世界,在玩耍中培养与其他人积极相处的能力,能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通过玩耍,儿童学会以适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