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妈妈帮你科学带娃
陪娃玩有多累,当家长的都有体会。
带娃去公园,小家伙一会儿撒丫子狂奔,一会儿缠着你打球做游戏,不停歇地上蹿下跳好几个小时,你在旁边看都看累了,娃却依然活力十足。
这时,筋疲力尽的你不由发出灵*拷问:
小孩子怎么都不知道累呢?他们不是人吗?!
还别说,科学研究表明,咱们的娃确实不是什么普通人——他们都是小!超!人!
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
12名从事铁人三项、自行车或长跑的国家级男性运动员,与12名平均年龄10岁半的男孩相比较,又招募12名极少从事剧烈运动的男性成年人参与研究。
三组人员分别作两组7秒钟自行车冲刺骑行,然后连续30秒尽快蹬自行车。
运动结束后,研究人员分别记录他们的心跳和乳酸水平。(乳酸是运动副产品,会导致肌肉疲劳。)
最后他们发现:
儿童在抗疲劳方面的表现可以与铁人三项选手相媲美,体能恢复的速度甚至更胜一筹!对,你没看错,小孩的体力比运动员还好!
他们分析:
这或许因为孩子们个头较小,肌肉离心脏泵出的富含氧气血液较近,能更有效利用氧气。
孩子额外的能量来自慢肌纤维,而这种肌肉组织收缩较慢,保护孩子免于因过度运动受伤。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理学前沿》杂志。
研究项目领头人塞巴斯蒂安·拉泰尔说:
“我们发现,孩子们更多动用有氧新陈代谢,因而在高强度运动中比较不容易感到疲劳。他们也能更快从身体疲劳中恢复,甚至恢复得比受过训练的成年耐力运动员快,正如他们心率恢复和去除血乳酸更快的能力所展示……这或许解释为什么大人早就累坏了,孩子们却一直玩啊玩。”
所以你看,陪娃玩就相当于在和专业运动员比拼耐力。这下知道带娃为什么这么累了吧?
老母亲带一天娃,全身累瘫,感觉身体被掏空。
而孩子充电五分钟,蹦跳一整天,越玩越来劲。
要运动,不要伤害
看到这,是不是惊叹于孩子们小小身体里蕴藏着的“超能量”?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儿童可以和成年人一样投入高强度的体能锻炼,那就错了。
因为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骨骼、肌腱系统都不够强健,协调性也较差,所以很难承受大强度、长时间的运动。
这就是娃为啥可以疯玩一整天,但是走路20分钟就吵着要休息的原因。
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以下几种运动不建议过早进行,以免造成运动伤害:
×掰手腕:儿童四肢各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骨骼弹性大、硬度小,易在外力下发生肢体变形,建议在4岁以后进行。
×蛙跳:深蹲跳跃的动作会使膝盖承受一定的冲击,可能造成韧带和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宜在6岁后进行。
×拔河:在巨大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引发儿童脱臼或软组织受伤,还有可能给心脏造成压力,宜在6岁后进行。
×滑板车:玩滑板车时腰部、膝盖和脚踝等部位很容易受损伤,而且长期玩滑板车,可能导致腿部肌肉过分发达、变形,建议8岁以后再玩。
×长跑(5公里):长跑会对身体的各个关节造成冲击,对儿童关节处的骨骺发育不利,而且长跑时心脏负荷较大,建议在10岁以后尝试。
×小区健身器材:那些健身器材都是给成年人准备的,对于儿童来说并不十分安全,玩耍时一定要有家长在旁照看。
另外大家发现没?
每次让孩子玩得太high,第二天往往就会生病给你看!
这是因为小孩虽然不容易觉得累,但身体的消耗却是实实在在的,过度消耗的后果就是免疫力下降,再加上大量出汗,难免会着凉感冒。
所以如果带孩子出去玩,家长身边最好备上常规药品,以及方便孩子替换的干净衣物。
早教之
数学启蒙
石榴妈妈带来一套资料,适合4-7岁孩子,共分为3册。
免费获取电子资料哦!
第一册:
最基础的认识数字0-10;
数字的分解与组合;
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同时也穿插着了很多游戏环节。
第二册:
单双数、相邻数;
认识数字11-20;
20以内的加减法;
认识钟表-整点、半点;
认识立体图形。
第三册:
认识上下、左右、区分位置;
认识50以内的数及两位数加减;
认识51-以内的数及两位数加减;
认识人民币、长度、重量单位等。
每一册都穿插游戏,卡通的图案孩子在玩的同时,也能把数学学好。
难度由浅入深,呈阶梯式上升,画风温馨可爱,每个孩子都会爱不释手。
总的来说,玩法都不难,但游戏过程中还是需要孩子来开动脑筋,家长们平时都带孩子玩起来吧!
(获取方式见下方↓↓↓)
免费获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