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迫切的转型尝试中,外界看到的联想,踌躇犹豫,囿于“PC”藩篱。这一次,联想的智能化转型果断、决绝。深藏的toB基因能帮助它完成“产业跃迁”吗?
文
《中国企业家》记者李薇刘哲铭
编辑
万建民
摄影
邓攀
透过联想集团总部靠南侧的窗户,可以望见百度大楼,再往南,是腾讯北京总部。
过去几年,杨元庆经常听到一句话,“联想错过了许多风口,没能成为BAT(百度、阿里、腾讯)。”在互联网大厂林立的北京后厂村,联想离BAT那么近,又那么远。
联想一直有它自己习惯的位置——全球PC(个人电脑)老大,最有实力与三星、苹果等国际品牌一决高下的民族品牌。但在过去的几年里,联想似乎消失在主流舆论里。
杨元庆明白这一点并不晚。
年联想集团新财年誓师大会上,杨元庆提出“PC+战略”,这个战略让联想手机在当年中国市场上的销量成功超越苹果,成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智能手机生产商。
趁势,联想年开年宣布了两宗大收购:23亿美元收购IBMSystemx服务器业务、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年,杨元庆又提出三波战略:保持核心PC业务;通过并购打造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新业务模式,为联想提供新的盈利增长点。
不过,多元化探索并没有取得预料的成功。联想和杨元庆成了招黑体质,被包裹在质疑和谣言里。人们甚至开始用戏谑的口吻谈论联想早期的广告词:“如果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似乎也不会怎么样嘛。”
年4月,联想新财年誓师大会上,面对近5万员工,杨元庆坦言,他一度非常担心,联想会像西西弗斯一样,将巨石从山脚推到山顶后又滚落回山脚,企业的生命在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
这可能是杨元庆第一次展露自己的焦虑。在外界看来,他不善言辞,如同联想不会“讲故事”。那段时间,杨元庆曾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他承认:“过去几年,是联想的一个低谷。”
四年蛰伏,杨元庆看到了曙光。
年堪称是产业互联网元年,网民增速放缓,中国互联网行业面临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包括腾讯、阿里等在内的头部互联网公司纷纷调整组织架构迎接这个重要的时刻。
错过移动互联网的联想,看到了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机遇,押宝智能化转型以谋求新的利益增长点,提出了“3S”战略——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不仅聚焦产品智能化,把更多精力转向为各行各业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在一片质疑声中,联想再次开启转型之路。
年5月20日,联想发布~财年业绩报告,交上了“3S”战略转型后的首份年度成绩单。报告显示,联想全年总营收亿元人民币,与上一财年同处历史最高水平,税前利润7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创历史新高。
“企业总是起起伏伏,总是有这一波赶上,下一波没赶上的。”“企业比的是长跑,一时的上上下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联想是一家很有韧劲的公司。”
再见杨元庆,他更为淡定地去谈联想的业绩、错过的机会以及外界的评价。
从未停止的转型
翻开联想近20年的历史,它其实一直在风口之中,并试图通过风口转型撕掉“PConly”的标签。
联想最早的“追风”,可以追溯到年。在那一年的联想新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向所有联想人喊出了:“互联网,你准备好了吗?”年10月,联想上线名噪一时的门户网站FM,次年投资了B2C电商平台卓越网。
年,联想夺得亚洲PC销量第一,杨元庆被任命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联想电脑公司总裁,并被委以重任——制定联想电脑中长期规划。当时,联想内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继续专注PC、做大规模,一种是进*软件等领域。
彼时,对互联网等领域的尝试更像是联想对其PC业务的周边补充。年,杨元庆带领联想以“蛇吞象”收购了IBMPC业务,坚定了继续专注PC、做大规模的战略。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年,“夺得第一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又抛给了杨元庆。年第二季度,联想首次夺得全球PC第一的头衔,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PC行业登顶。就在外界为这个消息兴奋激动时,联想内部却异常冷静。杨元庆拉着高管们进行了无数次讨论——PCNo.1之后,联想还要做什么?业务上需要做什么准备?
“当时讨论的话题还包括我们心态上要做什么准备,怎样让自己成第一了而不骄傲,仍然领跑和创新。”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首席市场官乔健对《中国企业家》回忆,“做到这么大的份额,还意味着有可能面临反垄断等风险,我们不得不考虑联想未来的战略发展。”
杨元庆坦言,联想拿下PC全球第一,正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全球普及之时,全球PC市场已明显饱和,联想再突破、再发展、再增长的空间就有限,“企业必然要为下一步的增长做准备,必须要有新的战略”。
这直接促成了联想对IBMSystemx服务器业务及摩托罗拉手机业务的收购。作为联想收购IBMPC业务的推动者和主导者,杨元庆深知整合期的痛苦,也为两宗收购做足了心理准备。
不过,即便运筹帷幄,联想大船还是偏航。
“两个大并购同时进行的压力和挑战异常大,没想到市场还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购前的设想初衷和并购后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杨元庆并不掩饰收购对联想带来的巨大压力。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来源:被访者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分析:“当时联想在全球化上的能力还比较单一,整个体系就是为PC服务,两宗大收购后突然变成三个业务,而且三个业务很不一样:手机业务是讲产品,服务器业务讲技术,PC业务讲运营效率,再加上中美文化也很不一样,所以从单一业务到多元业务,对联想和元庆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错过移动互联网最*金的三年,联想转型是否要继续?
杨元庆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一次,产业互联网再次给了他转型的信心。
深藏的toB基因
企业服务市场正在成为巨头们的新宠。
国内,不管是BAT还是华为,都在调整组织架构,全面地拥抱产业互联网,并纷纷推出toB战略;海外,微软、亚马逊、谷歌则通过云服务等战略成为企业级市场一股巨大的力量。
一组数据或许能看出中国企业服务市场有多大:从企业总市值来看,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中国所有消费互联网企业的市值大概是美国的1/2左右;在金融科技领域,这个数字在1/5左右;但在企业服务领域,则是1/。
联想的toB业务可追溯到年。那年8月,联想在国内推出第一台IA(英特尔处理器)架构PC服务器万全/66。年中国服务器市场报告显示,万全以13.7%的市场份额成为国产服务器第一品牌。
年,联想重新梳理服务器业务,推出全新服务器品牌ThinkServer。ThinkServer品牌的诞生被看作是联想数据中心业务的新起点,而联想toB业务的加速马达,则是由年收购IBMSystemx所发动的。
这场收购不仅让联想进一步补强了企业级市场的能力,也让其数据中心业务快速进入全球市场前列,为联想智能化变革提供了底层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中心业务逐步成为联想新的增长引擎,也是联想转型的重要标志。
但鲜有人知,联想拥有toB基因。
创立36年,联想更多的标签是:击败戴尔等强劲对手成为全球最大PC企业、收购IBMPC最早国际化的中国民族品牌。这些标签,其实只是联想的一部分。
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来源:被访者
正如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向《中国企业家》所说:“从中国市场来看,坦率讲我们正在竭力走出PC的光环。”
在联想最新发布的财报中,有一组数字容易掩盖在巨额的PC收入中:转型业务营收占集团总营收份额持续增加,其中软件与服务业务营业额达亿元,同比增长43%。
“这可以理解是联想面向未来、在实施‘3S’战略中智能化转型取得的巨大进展。”刘*表示,“事实上,不管是在创立最开始时做代理产品,到后来做PC,再到未来我们做服务和解决方案,联想的初心没变,那就是永远跟着客户的需求在改变。”
刘*进一步解释,客户需求在不断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IT的需求就是买PC,企业信息化就是上PC、上系统。今天,客户需求非常明确,就是需要给它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甚至搭建系统,整个演变非常迅速,而作为中国最大的IT公司,联想的战略也发生了变化,“我们顺应客户需求在改变自己”。
联想的toB基因扎根于自身。
联想有一门针对客户的推广课——《最佳实践:成就一个新的“世界强”》。这门课程的宗旨就是“实践出真知”。联想常把自己当小白鼠,在市场上推广的许多主要核心技术应用,自己就是首个尝鲜者,这种尝鲜包括超融合技术、大数据服务等。
“魔方”系统就是这样诞生和实践的。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终端、服务提供商,联想需要向消费者、企业、*府等客户提供设备、运维、方案等各种客户服务,每年服务量超过万单。以往,客服中心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呼叫中心”,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即时聊天软件的文字客服成了客服系统的重要部分,基于此,联想服务自研的“魔方”于年4月15日全渠道上线。
“这套系统大大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刘*表示,“魔方系统自上线之日起,为联想客户提供服务累计达万人次,整体服务满意度超过90%,其多项智能化手段极大地助力呼叫中心提效增速,同时魔方系统在融合了联想服务多年的经验优势之后,推向行业市场,现在已服务于联通、平安银行、数字广东等客户,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在联想内部,这样的“宝贝”很多。
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高级副总裁关伟介绍,年开始,联想的工厂就做了数字化的转型,3年时间内投入了数千万美元用于开发各种IT系统和解决方案,“比如SCI(SupplyChainIntelligence)智能供应链平台系统,可以随时看到工厂每天的订单、出货量等状况;SCP(SupplierCollobrationPortal)供应商协同平台系统则可以将企业库存状况与核心合作伙伴的库存状况链接起来。”
“这些系统让整个企业的流程变得很短,大大提升了效率。”关伟表示,“有了这些方案,并在联想有了最佳实践,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