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编碎碎念教育宽还是严适合更重要
TUhjnbcbe - 2022/10/7 21:55:00

关于管教孩子,很多父母有一把辛酸泪。管的严厉一些,孩子板着小脸不开心;管的宽松一下,孩子恨不得上房揭瓦。作为父母,你对孩子是严格管教还是放任自由?如何更好地管教孩子,和孩子有恰当的相处之道,小编有话说。

根据娃情况调整松紧度

年级:小学二年级年龄:8岁

家有二年级娃一枚,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只能算是刚起步不久,但说到管教孩子,也是免不了有一把辛酸泪。

在幼儿园阶段,娃基本是放养式的,教育上以生活习惯的培养为主。直到进入一年级,告别快乐玩耍的幼儿时光,开始上课——作业的两点一线,节奏顿时变得紧张起来。虽然学校严格遵照教育局要求,不给一年级娃留书面作业,但拼音、识字这些新知识对于娃还是像一座难爬的山,娃难免有不适应和抵触情绪,再和家长的焦虑一碰撞,双方就会陷入拉锯之中,时不时上演“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的剧情。

反反复复中,第一个学期终于度过,娃和家长的适应度大为提高,以为能稍微放松下,没想到第二学期遭遇疫情家里蹲,时间一长,各项刚养成的学习习惯出现下滑,不得不又经历了一段爬坡过程。

现在娃已进入二年级,和一年前相比,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增加了,但与此同时老师的要求和学习上的压力也在上升。往前方看,小升初已经在遥遥招手,听着高年级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前路漫漫,老母亲还得继续努力跟上才行,尤其是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更是难以做到放松。

曾经,(学校层面的)教育被认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但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们也都或主动或被动地下场。好比一根橡皮筋,一头是老师和家长抓着,孩子抓着另一头,对于家长来说,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不断调整松紧程度,让橡皮筋既不能绷太紧,也不能太松弛,更不能出现一头撒手的情况。同时,平时也要多陪伴孩子,积累亲子“财富”,让好的感觉不断滋养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芋头)

动手坏处多不如做“唐僧”

年级:小学五年级年龄:10岁

对孩子要宽还是严,这真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的原则当然是,听话有自觉性的孩子当然要宽一些,让他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不听话、完全没有自觉性的孩子要严一些。非常遗憾的是,我家的孩子——刚刚十岁的浩浩同学,属于第二种。

客观来说,浩浩应该是比较聪明的,起码比我小时候聪明多了,而且脸蛋长得圆圆的,再配上浓眉大眼,在老人面前非常讨喜。但上天都是公平的,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很不听话。小动作多、小心眼多,毛病不少且屡教不改。正因为他太讨老人喜欢了,我有时候还没有动手呢他就哀号不止,外婆一听到就对我怒心冲冲。在斗争中,我经常是一口老血憋在心里想要喷出来,一股邪火无所发泄。

事实上,我对他从严管教(动用武力)的频次并不高。经过这么多年的搏斗,我也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跟孩子动手一点好处也没有。其坏至少有三:破坏家庭和睦;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完全没有好处。

动手的目的是为了讲道理,如果都动手了道理还讲不通,说明道理基本就是讲不通了。最终,还是要回复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老路上去。一个道理,这样说不行,那样说也不通,只能想第三种方式,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通了。

跟孩子的斗争,大概是一场要持续十几年甚至更长的低烈度战争吧。在孩子真正长大成人之前,这个过程是不会中止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十岁左右,往往会由求全责备转变为“佛系”很多。其原因就在于,累了,身体累了,心也累了。然而,战争离终结还有很远,还必须自己疗好伤,继续寻找新的策略。

这两天,浩浩爱上了下棋。我和他,两个臭棋篓子经常饭后对弈一局。相对而言,我的棋艺没有他臭,所以在棋盘上经常杀得他人仰马翻。赢棋后,我还要帮他复盘:你之所以输,就是因为不专注,只看到左边看不到右边,所以做人一定要专心;你看到我的棋杀过来了,就吓得自己乱走,所以做人一定要稳重细心……

我就是这样,似乎已经超脱了宽和严的界限,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啰嗦无比的“唐僧”,利用一切时机,想尽一切办法把道理讲给他听。

至于他听不听,我也没招。只能说,我的责任尽到了。(陶陶)

家有初三娃做个佛系妈

年级:初三年龄:14岁

“孩子读初三了,很紧张吧?”每次被朋友问起,我的回答基本是“还好”,内心大多时候十分平静,是的,平静。

这份平静不是说我家娃是学霸,相反,他的成绩起起伏伏,每次大考小考发布成绩,我在打开成绩单前一秒内心也是起起伏伏,不知道这一次是惊喜还是惊吓。走过“鸡”娃身心俱疲的小升初,看了太多的成长故事,作为一位初中生的妈妈,我渐渐释然了。开始慢慢接纳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尊重他选择上什么课外班,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信奉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人生是长跑,输在起跑线未必输在终点,更何况,什么叫输赢?

这份平静还有一部分来自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作为一位十多年的“资深”夜班编辑,晚上基本缺席孩子的作业辅导,只能放手让他“放飞”。现在我掌握到的孩子放学后的轨迹基本上是这样的,回到家先水果零食先吃一通,窝在沙发看一通课外书,心满意足吃个饭,磨蹭到晚上8点左右才开始做作业,晚上十点十一点基本做完功课。当然,也有无数次沉迷于看课外书做不完功课,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补作业的“意外”事故。老怀欣慰的是,这样的“意外”事故越来越少,到现在几近绝迹。

这份平静还来自作为初中生的家长,我既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业,也在孩子眼中失去了“影响力”。上了初中,一方面学业难度骤增,我当年学过的数理化知识,十分抱歉地“还”给老师了,解题的速度根本比不过孩子,时不时感受“后浪”无情的嘲笑。另一方面,上了初中,父母在孩子眼中,地位猛降,我发现我说的话已经不那么“香”了。每次我苦口婆心向孩子传授我当年“独创”的文史应试技巧,孩子都不屑一顾,非要坚持死记硬背,我经常庆幸幸好他的记忆力好。所以,我还能干什么呢?当然是乖乖地掏钱,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孩子该摔的跟头让他摔,当年我不也是这么一路过来的吗?

说实话,我内心还是有个底线,只要孩子每天还愿意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每天能按时完成作业,对新知识还保留一些好奇心,身心和谐,我就基本满足了。在学校已然有学习和竞争压力,回到家里,场域也该换换了。所以,虽然初三了,我们家也有鸡飞狗跳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仍“岁月静好”,孩子周末上完培训课,做完所有作业,还可以玩玩游戏,看他喜欢的视频,听他喜欢的音乐,看闲书,打打球,有时和同学聚会等。

教育宽还是严?我想,没有对错,适合就好。(燕姐)

做伟大演员不超越角色范围

年级:高一年龄:15岁

做一个专制的仔见仔怕的霸王妈,还是做一个理智、成熟、冷静、慈祥的知心妈妈,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我还是选择了后一种角色。既然选择了,就要持之以恒。然而在棉哥的成长过程中,我不得不时时提醒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演员,控制住自己不要超越角色的范围。

在棉哥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跟他提过,我大概有种虐他的方式,但我不想成为一个暴君,请彼此互相尊重,不要逼我出手。棉哥表示接受,双方达成契约。

过去的15年里,即使气得鼻孔冒烟,我也没真正动过手,原因是我觉得打孩子是家长无能的表现,也会给孩子带来羞耻心,或许会成为他心中长久的阴影。“孩子是上天给你用来修炼的礼物。”我常常如此开解自己。他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了什么颜色,都要承担结果。

有一个已经长大了的朋友告诉我,小时候不乖,妈妈心情正好,还是依然对他很宽容,如果自己表现很好,妈妈心情正差,不由分说揍他一顿也是常有的事。作为一个妈妈,如果连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如何给到孩子成长的安全感?我想,爱确实是克制。

记得初中的时候,棉哥的班主任提醒我:“你是不是对待他过于尊重,过于平等了?”有一段时间,我也很迷茫。毕竟是孩子,过分的尊重与信任,而不是强制性的要求,有可能让他走向散漫和随性。而作为一个从小同样散漫随性的自己,强迫自己去要求孩子有序,极其痛苦。

跟在棉哥后头,收拾因为散漫和随性留下的烂摊子的时候,在我的日常碎碎念中,棉哥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但与我无话不谈的大暖男,常常“不经意”透露出和同学朋友的交流中“炫耀”自己有一个像朋友一样的妈妈——为了成为这样的一个妈妈,我深切理解什么叫“你只有很努力才能看起来很轻松”。

孩子自我意识成长,拥有自己的主见和世界,是必然。妈妈的作用,也许就是在他的身心真正成熟前,给予一个宽容的安全的又不逼仄的怀抱。“我们是相爱而独立的关系”,我常常这么跟棉哥说,“以后你想飞多远都不怕。”(木木)

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张宇、曹腾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张毓、陶开河、林燕、林琳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陈忧子、庄小龙、邱伟荣、廖雪明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李凤荷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编碎碎念教育宽还是严适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