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孙女跳绳夺得“探花”想起……
年冬,孙女彭睿滢代表树人中学参加了徐州市中学生跳绳比赛,并获得女子组第三名。
这仅仅就是一个单项比赛,并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可它说明一个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看着徐州市教育局发给孙女的奖状,我的思绪飞速倒转,一下就回到了六十年前,我的中学时代。
年夏,我考入了徐州市第七中学。七中的位置,在贾汪老矿的东南方向,一个偏僻的地方。从老矿到学校,直线距离4里多路,中间隔着一条沙河,没有车辆行驶道。如果要走大道就要先从老矿经夏桥到新公区,通过大泉庄里,向东北再走一里路才能到达七中学校。这样算下来也得有七八里路。
七中老校门
我们老矿的学生都是走小路上学,过了贾汪面粉厂,通过一片菜园地,爬上沙河堰,向南经过一座木桥,再向东有一条不太宽的便道通向七中的大门。
我从小有个坏毛病,喜欢睡懒觉。记得上小学时,都是我班同学王善奎、刘守耐经过我家时,叫我一同上学。
考上七中后,我偶尔也会起晚、迟到。当我红着脸推开教室门时,全班所有同学的目光刷的一下都集中到我的身上,就象蚂蜂蜇身一样地难受,那一刻真的无地自容。从此,我下定决心,不管起早、起晚,我都要跑步上学,决不再迟到。
刚开始,跑不快,跑不远,也不会跑。从我们家出来,背着书包,拼命往前跑,还没跑到沙河堰就再也跑不动了,两腿发软,心跳加快,心脏就象要从胸腔里跳出来一样难受。
七中校园篮球架
我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我也想放弃,可一想到迟到时进教室那尴尬的场面,还得咬牙坚持。距离越跑越远,速度越跑越快,身体也慢慢适应了。
开始是逼着自己跑,逐渐喜欢跑,再后来就把跑步当成了乐趣。上学跑,放学跑,中午下课也要跑回家,一天四趟的跑,
初中三年,基本如此。除非下雨下雪,中午不能跑回家了,就从家里用布袋装二、三块白芋,放进学校食堂的大蒸笼里,这就是中午的干粮。
七中校园内花池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年的坚持,锻炼了我能跑、善跑,跑的快、耐力强的能力。
路上,也经常遇到同学们三五成群的步行上学,我很少同他们打招呼,直接超越他们,一直都独来独往。
好多同学不理解,说中午在学校吃过饭休息一下,或睡个午觉多好,为什么每天都要风吹日晒跑回家吃饭?难道家里一定有好吃的!其实我中午回家,也没有什么好饭菜等着我,就是煎饼卷咸菜,只是习惯形成了,跑步上瘾了,一天不跑,浑身难受。
文革前,徐州教育局每年的五月份都要举行全市中学生春季运动会,每个学校都要成立校运动队,便于选拔、培养各个项目的运动员。
进入了高中,我被体育老师徐贻胜选进了校运动队。
我们七中校运动队,有许多优秀的运动员。王玉坷的三级跳远,跳出12米的徐州市纪录;张兆明一百米,跑出了13秒5;另外,赵君平的一百米、二百米短跑;马连昌的八百米中长跑;许家城的三千米长跑,还有王惠玲、孙景艳的二百米短跑,张兆明80米跨栏、姚才生的铁饼都有很强的实力。
老矿铁道门里
我进入运动队,单项专跑米。这个项目在田赛里是最难跑的,既要有较强的耐力,还要有一定的速度。通过运动队系统的训练,使我掌握了跑好米的一些技巧,对我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校规定,运动队的成员必须要住校,以便统一时间,进行训练。可我交不起住宿费和伙食费,只有每天早早起床,披星戴月,跑步到校。叫开大门时,住校的同学才刚刚起床。这样,我就能和他们一起参加训练。
每年四月初,七中都要举办春季运动会。这是我们运动队成员大显身手的时候,也是经过一个冬天的强化训练,向全校师生汇报成绩的时候;更是为各自班级争得荣誉的时候。
运动会很隆重,在学校东操场举行,基本上要开上两天。米长跑项目都安排在运动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举行。这时,全校师生的目光都会聚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