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经过了一夜雨水的冲刷,奥森显得格外的凉爽,并且空气中充满了负氧离子的“味道”,这当然是跑者们心中一次绝佳的训练日。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是冲着优质的空气去的奥森,我的观点是不能错过任何一个PM2.5为优的日子。我与跑者都是各取所需,在奥森形成了交集。
◢
◤
小时候,每年北京马拉松赛的时候,我都去看。因为我家不远的道路是必经之路,所以我都会早早地出去给选手们加油助威,由于去得早,经常能够看见第一方阵的黑人,迈着轻盈的脚步像一道黑色的闪电疾驰而过。转播车、警车开道,后来08年北京奥运之后还多了直升机空中全景摄影,感觉很霸气。而后才是形态各异的职业或半职业跑者经过,有各种的装饰物和扮相。现在观赛的习惯还在,不同的是明显感觉参赛的选手更专业了,不是到了这里就叉腰喘气甚至上收容车的了(我们附近大约就是半马的距离,离出发点20多公里)。北马作为国内少数的几站金标赛事,中签率堪比北京小汽车摇号。每年都是在10万人以上的报名,中签率不过10%左右,同时,这也保证了赛事水平的水涨船高,每年在关门前冲过终点的越来越多,同时,上收容车的也近乎绝迹。
各个跑团都会派出领跑的“兔子”(这是跑圈尽人皆知的,就是跑步综合素质很强的领跑者),在头上写明醒目的标记,什么啊、啊的,跟着他跑就能跑进3小时30分、4小时30分。由于身边近年来多了不少跑者,所以我也懂得了不少跑圈的专用术语:是完赛用时,就是跑完全马是3小时30分。配速是跑完一公里的用时。全马和半马就是全程马拉松42.公里和半程马拉松21.公里。PB是个人最好成绩。还有上面提到的“兔子”等。
曾几何时,长跑及至马拉松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时尚,潘石屹、郁亮这些地产大腕,张朝阳这样的IT新贵,都身体力行,并且把跑步当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在公司上下形成了共识。在我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你会突然发现有很多平常人都完成了全马的比赛,那对我似乎就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我身边两个同辈份的亲戚就在这两年完成了全国好几个全马,每天不跑步似乎就感觉缺了点什么。
◢
◤
话说回奥森,这座占地近7平方公里的超大公园,雄踞在京城的正北方。分为略为公园化的南园和相对野趣一点的北园。中间被北五环拦腰相隔。南门外的奥运五环塔不知道有什么讲究,感觉很突兀,不过时间长了,倒也见怪不怪了。据说当初修建这个森林公园,就是用建设奥运场馆的渣土堆积起来的,充分显示了一个可持续的的理念。最初开园的时候,园林水系还没有像现在这么规整,除了几处奥运纪念设施比较新以外,其他地方甚至还感觉有些荒凉。渐渐地,随着年前后塑胶跑道的铺设,加上方便的地理位置,跑圈文化的兴起,奥森开始成为京城跑者竞相“朝拜”的圣地,专业的辅助设施,专业的跑步辅导,使奥森的长跑氛围逐渐形成了奥森的一个独特的符号名扬京城。奥森后来还成了北马最后冲刺前的赛段,使运动员在城市赛的结尾还能享受到一次负氧离子的洗礼,相信对成绩也有帮助。
今天的奥森,设施更加完备,某品牌赞助了很多的休息驿站,路牌指示也更加清晰。路边的大树很多已经成规模了,想想也是,北京奥运转眼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这里的树木花草也该长大了。
◢
◤
跑圈流传着很多神话,听说过跑步可以减压,甚至缓解治愈抑郁症。可以大幅度减肥,还能收获灵感等等,我不是不相信,我是觉得一项运动,当你给他付与太多的东西的时候,就偏离了他的本质。当然,我尊重跑者,因为跑步少则半小时,多则一两个小时,这种自己和自己较劲的精神头也值得鼓励,毕竟比酒桌文化强太多了。我也很钦佩那些常年奔跑在奥森里的跑者们,有时候感觉也挺枯燥的,坚持再坚持——“我们不是在跟时间赛跑,我们在和自己赛跑”、“我们希望用脚去丈量每一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