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的孩子打小成绩不错,总的来说,就没让老陈操过什么心。
小学为了接送方便,就在家门口的二小读的。老陈觉得这小学也差不离,没必要拼得急赤白脸的。他几个同事家的孩子也是,都是按属地原则就近入学,小家伙们在学校里学得挺轻松,成绩也都不赖,称得上二小响当当的“人物”。
当然,跟同期的一小、实验小学相比,老陈他们家的孩子确实相形逊色一些,特别是每学期末的统考,重点小学就是比他们普通小学成绩好。二小最顶尖的一两位可以跟一小、实验小学的尖子学霸掰掰手腕,其他的就直接被拉开了。
为这,老陈的婆娘还跟他闹过情绪,嫌他不找关系,也把孩子送到一小去上学。
老陈觉得小学阶段根本没有输在起跑线这回事,那都是教培机构故意制造的焦虑。小学里稳扎稳打,不掉链子,搞懂概念,养成习惯,有学习的自觉,有动脑的品质,比啥都强。教育是一项长跑,哪能从头开始就冲刺?这不是违背规律吗?
确实,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孩子打小就怎么怎么厉害,是神童。但老陈认为这些传闻一方面是幸存者偏差,走出这条路子的才会在外面宣扬,大部分没有走成功的都默默地成了分母;另一方面,经验这玩意儿属于时灵时不灵,对他灵对你不灵,不能当成规律来看。真正的规律那是什么?是重复的行为一定能够带来一致的结果!
长跑获胜的规律在于前程跟后程冲,你上来就拼尽全力,后程肯定会被人超越。
学习也是如此。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十二年苦读才能推开大学的门,这难道不是一场马拉松?
事实也一再证明,除了那少之又少的神童,可以从起跑领先到冲刺,把同龄人甩在身后,大部分人比的还是耐力、毅力。但神童跟普通人不一样,他们在另一个维度,跟普通人比赛,他们属于降维打击,不能相提并论。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老陈自觉地把儿子当成普通人来培养。还真别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位置感强的人,这一生都不会过得差。不错位,就没有强求的痛苦。老陈舒坦,儿子也轻松。
小升初,就在二中,还是在家门口。儿子成绩与一中顶尖生相比,仍有差距,但不拉胯。中考前参加自主招生,老陈也没让儿子报市一中,而是报了县一中,前二十名进了重点A班。
当时,跟儿子成绩差不多,或者优于儿子的,大多数都选择去市一中了。三年来,父母来回奔波,辛苦自不必说,到了高考出成绩那一刻,绝对领先老陈儿子的却是寥寥无几。多数没考过老陈儿子,这让老陈颇有些自得。
儿子到了一所大学后,还有潜力可挖,而许多同学高中时候奋斗得过猛,脱了力,这时候再无余勇可贾,不少人开始混大学了。
所以,成绩一直领先的儿子大四时拿到了保研资格,得以提前上岸。但取得的offer多,倒也成了老陈幸福的烦恼。到底去哪所大学读研?他跟儿子探讨过许久。
儿子在大学这个平台上开阔了视野,看待世界的目光跟老陈完全不一样了。见过了世面的人,跟长期生活在一个小地方的人,那是有着截然的分别的。还好,老陈虽然一直在小县城里定居,没有行过万里路,但他爱读书,爱琢磨,时常提醒自己不能有井蛙思维。人可以固定在一个比较小的生活圈里,思想却不可以困在原地。
在跟儿子反复讨教之后,老陈认为儿子的选择比他高明。于是,放弃了国内顶尖名校的直博机会,接受了一所对外名气不显业内堪称翘楚的低调学校,先是读研,后面出国读博。
老陈对于出国的事一无所知,门外汉总是会比较慌乱。儿子安慰他,现在出国留学都有专门机构,比如侨外出国。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办,自己用不着操太多闲心。儿子开玩笑说,老爸,你就放心吧,侨外出国让我不仅能成功留学,更可以留学成功。你和我妈呢,把钱准备好了就成。
老陈说,你都读博了,还要我们花钱?儿子说,先期投资,后面回报丰厚哦。
老陈上网去查了查,侨外出国是一家专门的专业的出国留学机构,为家长做好孩子教育规划问题,帮助孩子申请合适的学校,解决陪读,生活,实习,就业,移民定居等问题,让家长没有后顾之忧。像儿子这样读博才出国的已经算很晚的了,有些家庭真的是从小学就开始谋划、行动了。
不过,老陈的教育理念是水温到时茶自香,首先孩子自己要努力,一旦需要家长的时候,一定竭尽全力,毫无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