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训练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在于跑者对有计划的训练规律性理解程度。理解得越深,就能越好地制定自己的训练计划。了解游戏规则的人在因故停止训练后知道哪些能够赶上,哪些不太重要。但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都制定相应的计划是不可能的。因此,每个跑者应该做好自己的教练。
重要的训练原则
1.有效的训练刺激准则
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训练刺激必须超过一定的刺激临界值。稍微超过临界值的刺激能保持体能,大大超过临界值的刺激能够促使生理结构适应更高的训练负荷。
当然,如果刺激过强,则会破坏身体结构和功能。跑者临界值的水平依赖于自身的训练状况,随着训练量的增加而提高,如果训练量减少则会再次下降。
2.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负荷准则
跑步训练过程中提高训练刺激强度,最好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提高训练频率;
延长每个训练单元所持续的时间;
缩短各训练单元之间的休息时间;
提高跑步训练的速度。
训练负荷的不断提高,不只是针对一个训练周的整体计划,也可以是针对较长时间段内的单个训练形式。
3.变换训练负荷准则
总是进行同一种训练刺激会让身体感到单调,神经变得迟钝,体能增长就会停滞。多变的训练刺激能够使训刺激情况不断更新,每周和每半个月交替进行耐力跑和变速跑。
4.负荷与休息的合理搭配准则
在完成一次长跑之后一定要充分休息,给肌肉充分的恢复时间,这样才能开始下一次同等强度或者更高强度的训练。
5.分期与循环准则
每次参加马拉松赛事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因此,跑者不应该过多地参加赛事,也应该对高强度的训练有所控制。否则,就是带来受伤和训练过度。训练期,比赛期,恢复期和过渡期都应是循环进行的。
6.适合不同个体与年龄准则
每个跑者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差异,人的最大适应能力也是由基因决定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达到其先天条件下的最佳训练水平。
7.增强专业性准则
跑者可以通过任意一种耐力运动增强基础耐力。但如果针对不同的运动类型的功能性肌肉系统,不同的运动形式就有不同了。跑步时用到的肌肉系统,只有通过跑步,专门针对比赛的耐力才能得到锻炼。
制定训练计划
不同跑步阶段和不同跑步目标的训练计划是不一样的。初学者,半马,全马还是专业跑者,你的目标不同,训练内容就不同。马拉松训练的前提条件是能进行心率为最大心率70%~80%的有氧耐力跑,以保证人体糖原储备和训练中的脂肪代谢功能。
长距离跑步训练对马拉松而言是除每周提高的训练量之外最重要的训练部分。应该根据心率或者时间调整训练速度的控制和分配,这样可以轻松一些。速度应该是最大心率的70%,明显慢于短距离耐力跑。
呼吸节奏的重要性
跑者可以按照呼吸与步伐之间的节奏控制速度,每跑四步呼吸一次是较好的情况。如果跑步速度较快,需要更多氧气,你可能需要三步呼吸一次。如每跑两步呼吸一次,那你就处于无氧运动区域。
在平地上,按照四步,三步和两步的呼吸节奏掌控训练方法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但是,如果在山地上跑步,或有坡度的地形上跑步就会发生变化,跑步节奏不应超过每跑三步呼吸一次。
对训练原则的理解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过度训练的可能性,同时还能让你充分利用正在进行的训练。跑步训练的方法和内容有很多,但并不是适合每个人。跑者需要运用适合自己的技巧和方法,尽量用最小量的训练收获潜在的最大成效,而不是进行最艰苦的训练才收获潜在的最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