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终结外资寡占中国眼镜的时代后,它再次冲锋
TUhjnbcbe - 2023/1/8 17:43:00

从胜利走向胜利。

华商韬略刘震

经过近二十年的长跑,明月镜片于今天正式上市。

一个有着7亿近视人口的大国,终于跑出了一家能和外资正面对撞的上市公司。

挂牌首日,明月镜片喜迎开门红,全天高开高走,最终大幅收涨.31%。

资本的青睐并非无缘无故,这背后,有着太多未被发掘的价值。

近视,困扰着整个世界,中国尤甚。

全球有26亿近视人口,其中7亿在中国。巨大的用户基本盘、低龄化的趋势,催生了一个庞大而快速增长的市场。

根据欧睿国际的预测数据,年,中国镜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亿元,到年,这一数据预计将增长至.7亿元。

▲来源:欧睿国际

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

仅江苏省丹阳市一地,就有多家镜片企业,全球一半以上的镜片生产企业聚集于此。

有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产能,唯独没有能打的企业。

按销售额计,外资品牌吃掉了中国镜片市场近六成的份额。

更令人唏嘘的是,外资经常通过简单粗暴的并购来扩大地盘,最积极的就是依视路,其自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就一路攻城略地、疯狂扫货。以至于到今天,本土头部品牌中几乎只剩下明月镜片一家还在挺着。

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按销售量计,年明月镜片在国内的市占率达到10.7%,在中国镜片品牌中排名第一。

▲来源:欧睿国际

外资外拓,内资内卷。

中国产业界最熟悉的戏码同样在镜片行业重复着,年,价格战开打。

人们总以为眼镜业暴利,并将矛头指向镜片企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以博士眼镜为例,去年公司的营收是6.56亿,但房屋租赁费和员工薪酬加起来高达2.52亿,占收入比重的38.4%。换句话说,消费者支付的钱有近四成给了房东和员工,反观博士眼镜,利润非常微薄,截止到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率仅为9.52%。最“冤”的是镜片生产商,作为眼镜的核心环节,镜片并未得到应有的价值回馈。

更憋屈的一点在于,价格战一开打,零售终端的房租、人工等刚性成本总是不自觉地向上游镜片生产商传导,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生产商自然无力承接这巨大的成本转嫁,苦不堪言。

价格被压低,很多镜片生产商就会选择通过偷工减料来减负,如此一来,不仅让消费者白白蒙受损失,也直接伤害了中国镜片企业的声誉,从此陷入囚徒困境式的恶性循环。

继续下去,路只会越走越窄。

第一个站出来说“不”的是明月镜片,年,公司率先宣布永久性退出价格战。

多年以前,还是这家企业,在大多国内同行选择背靠大树乘凉的时候,多次婉拒外资抛出的橄榄枝,创始人谢公晚给出的理由是:“中国镜片企业还没找到出路,卖掉太可惜了。”

下定决心,坚持下去,一切就成了。

年-年,明月镜片销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无可争议的自主龙头,而公司还在朝着更高的方向进击。

登珠峰、潜深海、上太空,最近几年,地理空间上的极限突破为明月镜片的品质做了最有力的背书,也为公司摆脱价格战、进行高端化突围铺平了道路。

谢公晚心向往之的出路终于找到了,看似容易,实则无比艰辛。

别看一枚小小的镜片不起眼,技术壁垒却出乎意料的高。从产业的内耗中抽身,意味着要奔向高附加值领域觅食,如果没有长期的技术积累,根本做不到。

换句话说,不是谁都有拒绝价格战的资本。

你的来路决定了你的出路。

年,明月镜片成立。当年国内眼镜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20%。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卖方市场,只要有量,就有钱赚,而且是快钱,这也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谢公晚却“不合群”地坚持追求质的提升。

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既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毅,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决心。通讯产业的任正非,面板产业的王东升,医药领域的孙飘扬,还有镜片产业的谢公晚,皆是如此。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觉醒的企业家,在外资商品横行中国、“造不如买”的“拿来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他们主动放弃了赚快钱的机会,硬生生地趟出了一条独立自主之路。

起步注定是艰难的。

制造高折射率镜片的树脂单体等原材料技术主要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为摆脱产业链殖民,明月镜片于年和日本三井、韩国KOC合作,共同建立全球领先的镜片原料研发生产中心。

解决对方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对方以为你做不到的事情,明月镜片一次次用实力赢得外资企业的尊重。

到现在,双方已经成为一个紧密联合的共同体。日本三井的很多原材料必须放在明月镜片的产线上测试,二者合作研发的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三井本部甚至都没有。

地位是实力的象征。

明月镜片能得到如此待遇,究其本质还是自身实力已足够硬。

过去多年,公司在技术沉淀上积累了厚厚的家底,不仅自主研发出1.71系列、PMC超亮、KR超韧、KR树脂等镜片材料,还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世界性难题——“折射率与阿贝数之困”。

折射率和阿贝数是镜片的两大核心参数,前者决定了镜片的薄厚,后者左右了镜片成像效果。折射率越高镜片越薄,阿贝数越高视物越清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折射率和阿贝数呈现出“跷跷板效应”,此起彼伏,不可兼得,直到明月镜片1.71系列专利产品问世。

同为1.71高折射率镜片,其他产品的阿贝数只有32或33,而明月镜片可以做到37,直接秒掉对手。

明月镜片不只和同行较劲,也爱和自己较劲。

对于品质要求,国家标准是不出现有害视觉的疵病即可,但明月必须零瑕疵;在度数准确性上,对于度以下的镜片,国家标准度数允差为12度,明月的要求是8度。

雄厚的技术、苛刻的要求,明月镜片的产品力有了跃变式的进阶,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中国消费者在过去几十年建立了一个刻板的认知偏见:洋货总比国货强。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即便国内产品的质量已经和进口产品拉到同一水平,依然难以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国内生产者也赚不到更高的利润,双输。

镜片也没能摆脱这一魔咒。

网易科技曾做过一个测评,将明月的1.71PMC超亮镜片和德国进口镜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产品在透光性上平分秋色,而在其他各项指标上,明月镜片均更优异。但很遗憾,进口产品的价格比明月镜片高出了整整一千元。革除历史遗留的弊病,必须对消费者再教育。

年,官宣退出价格战的明月镜片举办了一场题为“重构行业新动能”的战略发布会。以此为标志,明月镜片按下了品牌建设的加速键。

最具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举措当属“万店计划”,此举让生产与消费直接见面,扫除了信息壁垒。明月镜片从幕后走到台前,凭硬实力扩大品牌影响力,消费者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认知重塑,并且最终能买到更有性价比的产品,双赢。

一个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让明月镜片的辐射范围不断向外发散,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10万家眼镜店,其中每三家就有一家用的是明月镜片。

在巨头的夹缝中向外反攻,明月镜片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已实属不易,但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或许这只是个开始。

12月16日上午,明月镜片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获得更强的公信力、更规范的治理结构、更高的公众

1
查看完整版本: 终结外资寡占中国眼镜的时代后,它再次冲锋